首頁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今天,我想從我的專業角度,帶您深入了解葡萄糖胺和膠原蛋白在關節健康中的角色,以及為什麼物理治療,或許才是您身體真正的「靈丹妙藥」。
不可否認,YouTube上的復健教學影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與知識普及化。對於一些輕微的肌肉疲勞,或是作為專業物理治療後的居家運動輔助,這些影片確實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我們的骨骼並非一成不變,它是一種活的組織,不斷在進行「骨骼重塑」。
健康的睡眠環境,應該是要能「支撐」並「維持」這些自然的生理曲線,讓脊椎在夜晚能夠真正放鬆與休息。
「痠痛」的確是運動後身體可能出現的一種反應,但它僅僅是身體眾多「回饋訊號」中的一種,絕非判斷運動效果好壞的唯一或最佳標準。
許多來找我諮詢的媽媽們,最常抱怨的就是手腕大拇指側的疼痛,甚至連抱小孩、擰毛巾,或是單純拿杯水都感到力不從心。然而,「媽媽手」真的只有媽媽才會得嗎?
鞋子,作為我們每天與地面接觸的媒介,對下肢的生物力學影響深遠。它不僅影響著衝擊力的吸收,更關鍵的是,它會改變我們的步態模式和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的感知與適應。
我想先告訴您,跑步本身並不可怕,它並非膝蓋受傷的「罪魁禍首」。
要理解翹二郎腿為何不好,我們需要從身體的生物力學角度來看。您的身體是一個精密且互相連結的整體,當您翹起二郎腿時,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您的骨盆。
許多人都會本能地想藉由護具來「固定」或「支撐」患部。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普遍的擔憂:穿戴護具會不會讓我的肌肉變弱,甚至萎縮呢?
「身體意識 (Body Awareness)」。這個聽起來有點抽象的詞彙,卻是孩子們學習、運動、甚至日常生活所有動作的基石。
這個看似無害的習慣,究竟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呢?常常扳手指/脖子會不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