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迎戰巨大旋轉肌袖撕裂的終極解決方案: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RTSA) 的物理治療

迎戰巨大旋轉肌袖撕裂的終極解決方案: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RTSA) 的物理治療

擺脫「旋轉肌袖病變關節病變」的失能困境: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術後,三角肌驅動的物理治療革命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專家解密,如何安全避開脫位風險,重建肩關節的主動抬高功能


前言:該疾病最常讓人困擾的症狀

您是否因巨大且不可修復的旋轉肌袖撕裂 (Massive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 而遭受肩關節持續性、使人失能的劇痛,甚至手臂抬高無力,陷入俗稱的「假性麻痺 (Pseudoparalysis)」 困境?當傳統的全肩關節置換術 (TSA) 由於旋轉肌袖功能嚴重缺陷而無法實施時,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RTSA) 成了解決疼痛並恢復主動抬高功能的革新方法。然而,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術後必須面對嚴格的保護協議,尤其是避免脫位 (Dislocation) 的風險,因此,術後立即且精準的 物理治療,是確保植入物穩定並成功訓練三角肌 (Deltoid Muscle) 成為主要動力來源的絕對關鍵。

個案分享

陳奶奶,75歲,因長期肩痛和巨大旋轉肌袖撕裂,導致右臂無法主動抬高超過 60°,被診斷為旋轉肌袖病變關節病變 (Cuff Tear Arthropathy, CTA)。由於旋轉肌袖功能嚴重喪失,她接受了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術後,陳奶奶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避免脫位風險(特別是內收 Adduction、內旋 Internal Rotation 和伸直 Extension 的組合動作)的同時,重新學習使用三角肌 (Deltoid) 抬高手臂。在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制定了高度謹慎的復健計畫。在急性保護期(術後 6 週內),黃物理治療師嚴格限制她的手臂活動角度,並運用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處理她因長期姿勢不良導致緊繃的胸小肌 (Pectoralis Minor),以及上背部因代償而緊張的上斜方肌 (Upper Trapezius)。進入亞急性期後,復健的重點迅速轉向三角肌的低強度等長收縮 (Isometric Contraction),並同時進行肩胛穩定肌(如中下斜方肌和前鋸肌)的強化。透過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的專業指導,陳奶奶成功地重建了動態穩定性,在術後四個月內恢復了功能性的主動抬高角度,並能安全地完成日常活動,再次證明了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配合專業物理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晚期肩關節病變患者的生活品質。

疾病的介紹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RTSA) 是一種特殊的肩關節置換術,其設計旨在治療旋轉肌袖功能嚴重缺陷的患者。

定義與病變 (Definition and Pathology)

  • RTSA 的名稱源於其獨特的設計:將 GHJ 的球體 (Ball) 植入到肩盂窩 (Glenoid) 側,將窩體 (Socket) 植入到肱骨 (Humerus) 側。
  • 旋轉肌袖病變關節病變 (Cuff Tear Arthropathy, CTA):這是 RTSA 最主要的適應症。CTA 是由於巨大且不可修復的旋轉肌袖撕裂,導致肱骨頭失去動態穩定 (Dynamic Stability),並持續向上平移 (Superior Migration),與肩峰 (Acromion) 產生摩擦,最終造成關節軟骨嚴重磨損和關節炎。
  • 假性麻痺 (Pseudoparalyzed Shoulder):指患者的被動活動度(PROM)正常或可改善,但由於旋轉肌袖功能喪失,導致主動抬高 (Active Elevation) 能力嚴重不足(通常屈曲或外展小於 $90^circ$)。RTSA 可以可靠地恢復主動抬高功能。

常見症狀與徵兆 (Symptom and Sign)

RTSA 患者通常在術前經歷以下症狀:

  • 嚴重疼痛 (Disabling Pain):疼痛持續且常在夜間加劇。
  • 主動抬高喪失 (Loss of Active Elevation):這是 CTA 的標誌性特徵,即假性麻痺。
  • 被動活動度受限:隨著關節炎發展,被動活動度也受到限制。
  • 摩擦聲與僵硬:活動時肩關節可能發出研磨聲 (Grinding)。

疾病的分級與預後 (Classification and Prognosis)

RTSA 主要針對晚期旋轉肌袖病變:

  • RTSA 預後:RTSA 在治療巨大旋轉肌袖撕裂導致的主動抬高喪失方面非常有效。患者滿意度高,疼痛分數和抬高活動度均有改善。然而,臨床結果在 $6-8$ 年後可能會開始惡化,植入物鬆動的風險存在。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徹底改變了 GHJ 的生物力學,以三角肌 (Deltoid) 功能取代了旋轉肌袖 (Rotator Cuff, RC) 的功能。

相關解剖結構與功能

  • GHJ 結構:GHJ 是一個高度移動的球窩關節。傳統上,其穩定性主要依賴於軟組織(關節囊、韌帶和 RC)。
  • RTSA 植入物:在 RTSA 中,植入物是約束性的,球體位於肩盂窩側 (Glenosphere),窩體位於肱骨側 (Humeral Socket)。
  • 肩胛下肌 (Subscapularis):TSA 通常需要切開或鬆解肩胛下肌,但 RTSA 術中處理方式多變,若同時進行 RC 修復或肌腱轉移,則必須在術後嚴格保護此肌群。

關節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RTSA 的核心原理在於改變了 GHJ 的力學中心 (Center of Rotation),以三角肌作為主要動力來恢復抬高功能。

  • 關節中心化與三角肌力臂 (Deltoid Lever Arm):RTSA 將 GHJ 的旋轉中心向內下方 (Medially and Inferiorly) 移動。這個改變增加了三角肌的力臂 (Lever Arm)。
  • 在傳統 GHJ 中,RC 負責提供壓縮力和中心化,防止肱骨頭在三角肌收縮時向上平移。在 CTA 患者中,RC 缺失,肱骨頭向上平移,導致抬手無效。RTSA 透過改變關節中心,使三角肌在抬手時能產生更有效的向上旋轉力矩,從而恢復抬高功能。
  • 對旋轉肌袖的依賴性消除 (Obviating RC Function):RTSA 的設計繞過了(obviates)對旋轉肌袖功能的需求。換言之,RTSA 的成功依賴於功能完整的三角肌和其對新關節力線的適應性。
  • RTSA 脫位與不穩定風險:RTSA 的植入物尺寸較大,若手臂處於內收 (Adduction)、內旋 (Internal Rotation, IR) 和伸直 (Extension) 的極端組合位置,會導致脫位 (Dislocation) 的風險顯著增加。這是因為植入物可能與肩胛骨的邊緣(尤其是在肱骨側關節窩體移動時)發生撞擊 (Impaction)。
  • 肩胛骨缺損與穩定肌 (Scapular Notching and Stabilizers):肩胛骨缺損 (Scapular Notching) 是 RTSA 的常見併發症。當肱骨側的窩體與肩胛骨下緣持續摩擦時,會造成骨骼缺損。
  • 儘管 RTSA 解決了 RC 缺陷,但肩胛骨的動態穩定依然是功能恢復的基礎。術前或術後存在的肩胛骨運動障礙 (Scapular Dyskinesis) 或姿勢不良(如圓肩或胸椎後凸),會影響整個肩胛帶的運動學,增加植入物鬆脫或肩胛骨缺損的風險。因此,物理治療 必須矯正這些動作系統缺陷。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對於已接受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的患者,自我檢查應著重於避免危險動作和監測功能恢復。

  • 活動度保護邊界:嚴格避免將手臂置於內收 (Adduction)、內旋 (IR) 和伸直 (Extension) 的組合位置,例如將手伸向背後(如塞襯衫或抓癢)。
  • 主動抬高能力:在術後保護期結束後,測試自己能否主動使用三角肌抬高手臂(屈曲或外展)。RTSA 的目標是恢復到功能性抬高角度。
  • 疼痛與不穩定感:在進行抬高手臂或提重物時,是否感到肩關節有卡住 (Catching) 或不穩定 (Giving Way) 的感覺?持續的疼痛或不穩定感需要立即告知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

需要鑑別診斷的其他疾病:

RTSA 的適應症多為晚期疾病,但術後需鑑別診斷潛在併發症:

  • 感染 (Infection):置換術後需要排除感染的可能。
  • 神經病變:手術入路(通常是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可能影響周圍神經,例如腋神經 (Axillary Nerve)。
  • 植入物鬆脫 (Component Loosening):持續的疼痛或功能惡化可能與植入物鬆動有關。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主要是針對旋轉肌袖功能嚴重缺陷導致的肩關節炎。這類缺陷的形成涉及長期退化和肌肉生物力學的崩潰。

旋轉肌袖功能崩潰與退化

  • 巨大且不可修復的旋轉肌袖撕裂 (Massive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這是 RTSA 最常見的適應症。旋轉肌袖撕裂的盛行率隨年齡增加。
  • 病變發展:當旋轉肌袖(尤其是棘上肌 (Supraspinatus))撕裂嚴重且無法修復時,肱骨頭失去 RC 的壓縮力和中心化功能。
  • Superior Migration (上移):在三角肌收縮時,肱骨頭會向上平移並與肩峰 (Acromion) 持續摩擦。這種機械摩擦導致軟骨加速磨損,最終形成旋轉肌袖病變關節病變 (Cuff Tear Arthropathy, CTA)。

肱骨近端複雜骨折 (Complex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對於老年患者的 3- 和 4- 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若骨質疏鬆 (Osteoporosis) 嚴重或 RC 功能較差,RTSA 是一個優勢選項,因為它不需要結節癒合 (Tuberosity Healing) 或 RC 功能。

長期姿勢不良與運動學缺陷 (Kinematic Defects)

  • 姿勢缺陷的連鎖效應:長期的圓肩 (Rounded Shoulder) 或胸椎後凸 (Thoracic Kyphosis) 姿勢是肩部病變的加速因子。這些姿勢會使肩胛骨前傾,改變了 GHJ 的對位,加速了 RC 肌腱的磨損和功能失衡。
  • 肩胛骨運動障礙 (Scapular Dyskinesis):肩胛穩定肌(如中下斜方肌和前鋸肌)的無力是導致功能性肩部疼痛的常見原因。在 RTSA 術後,雖然 RC 被繞過,但肩胛骨的動態穩定性對於保護植入物、防止肩胛骨缺損 (Scapular Notching) 至關重要。

神經因素

例如肩胛上神經壓迫 (Suprascapular Neuropathy) 造成的棘下肌 (Infraspinatus) 萎縮,可能導致 RC 功能崩潰。

植入物鬆動 (Implant Loosening)

RTSA 的一個長期問題是肩盂側植入物的鬆動和肩胛骨缺損。肩胛骨缺損是肱骨組件與肩胛骨下方邊緣的持續摩擦造成。

手術方式

RTSA 的主要優勢在於它能治療旋轉肌袖功能嚴重缺陷的患者。

手術方式 (Surgical Method) 描述 (Description) 優點 (Advantages) 缺點 (Disadvantages)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將 GHJ 球體置於肩盂窩,窩體置於肱骨側,將 GHJ 中心向內下方移動。 治療旋轉肌袖病變關節病變 (CTA);能可靠地恢復主動抬高功能;不依賴旋轉肌袖癒合。 脫位風險高,特別是在內收、內旋、伸直的組合動作;可能導致肩胛骨缺損 (Scapular Notching);植入物長期鬆動風險。
傳統全肩關節置換術 (TSA) 替換肱骨頭和肩盂窩。 適用於旋轉肌袖完整的 OA/RA 患者。預後通常良好,能改善疼痛和功能。 需保護肩胛下肌;不適用於旋轉肌袖嚴重缺陷患者。
半肩關節置換術 (Hemiarthroplasty, HA) 僅替換肱骨頭。 適用於某些肱骨近端骨折或缺血性壞死。 疼痛緩解效果可能不如 TSA。

物理治療的流程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術後的 物理治療 必須嚴格遵循反向保護原則,核心是避免脫位和最大化三角肌功能。

第一階段:急性與最大保護期 (Phase I: Acute Protective Phase, Weeks 0-4/6)

目標:絕對保護植入物,防止脫位,控制疼痛和炎症,維持或恢復手肘、手腕的主動活動度。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疼痛控制與軟組織鬆解:使用冰敷、電療等物理治療儀器控制疼痛。
  • 輕柔地針對頸椎和胸椎進行活動度維持,以及對非手術區域的肌群進行筋膜鬆動。
  • 應避免代償:嚴禁對 GHJ 進行任何形式的關節鬆動。

保護性活動度維持:僅進行被動活動度 (PROM) 訓練

  • 吊帶固定:患者需佩戴吊帶,通常將手臂固定在內收位或中立位。
  • 保護性活動度訓練:動作本身:進行鐘擺運動 (Pendulum Exercises)。使用手杖 (Wand) 或滑輪系統 (Pulley System) 進行主動輔助屈曲 (Flexion) 和外展 (Abduction),通常限制在 $90^circ$ 內 $[555t]$。
  • RTSA 脫位保護原則嚴格禁止手臂出現內收 (Adduction) 結合 內旋 (IR),以及極端伸直 (Extension) 的動作。
  • 避免代償:所有動作必須是被動或輔助的,嚴禁任何主動抬高。

第二階段:亞急性恢復期與三角肌啟動期 (Phase II: Subacute Activation Phase, Weeks 4/6-12)

目標:啟動三角肌 (Deltoid) 功能,開始主動活動度 (AROM) 訓練,強化肩胛穩定肌。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軟組織進階鬆解:針對導致圓肩的胸小肌 (Pectoralis Minor) 進行徒手鬆解。
  • 處理因長期姿勢不良導致的上斜方肌和胸椎僵硬。
  • 後側關節囊伸展:輕柔地進行後向滑動 (Posterior Glide) 或伸展,以減少肱骨頭向前上方平移的傾向。
  • 關節保護原則:持續避免對關節施加任何前向剪切力 (Anterior Shear Force)。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AROM 與初期穩定

  • 三角肌驅動的主動活動度 (Deltoid-Driven AROM):動作本身:主動在肩胛骨平面 (Scaption) 內進行屈曲和外展,最大化三角肌的啟動。
  • 發力點:重點訓練三角肌的等長收縮 (Isometric),然後是低強度、高重複次數的向心收縮。
  • 肩胛穩定訓練:同時啟動中下斜方肌和前鋸肌。
  • 旋轉肌袖殘餘功能維持:動作:低阻力的內旋和外旋訓練,在內收 (Adduction) 或輕微外展 $30^circ$ 的安全位置進行。
  • 注意:若術中修復了棘下肌,則應遵循外科醫師的保護協議,但由於 RTSA 的設計不依賴 RC,通常強化會較早開始。
  • 閉鎖鏈穩定訓練 (Closed-Chain Stabilization):動作:進行靠牆微型俯臥撐或四足跪姿穩定訓練。閉鎖鏈訓練通過關節壓縮力來穩定植入物。

第三階段:晚期與功能性期 (Phase III: Late/Functional Phase, Weeks 12+)

目標:恢復最大肌力、耐力,重建功能性動作系統,尤其是三角肌的功能性力量。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功能性強化與動作控制

  • 漸進式三角肌強化:動作:增加負重,進行多平面訓練,例如肩胛骨平面抬高、輕量推舉。
  • 訓練重點:將訓練重點放在三角肌的耐力和離心控制 (Eccentric Control),這對於保護關節免受日常活動中的突然衝擊至關重要。
  • 動態穩定訓練:動作:進行節律性穩定訓練 (Rhythmic Stabilization)。患者將手臂固定在功能性位置(如 $90^circ$ 屈曲),物理治療師施加輕柔、多方向的推力,患者抵抗。
  • 目的:提升肌肉的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 和動作精準度 (Precision of Movement)。
  • 功能性活動矯正:矯正:矯正圓肩和胸椎後凸的姿勢,確保肩胛骨能夠在一個中立的胸廓上進行活動。
  • 動力鏈整合:將核心穩定和胸椎活動度的訓練整合到複雜的肩部活動中。
  • RTSA 特定限制: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必須持續提醒患者,即使功能恢復,仍應避免內收、內旋和伸直的極端組合動作,以防止植入物脫位。

自我保健運動

RTSA 術後,自我保健的首要任務是維持活動度並鬆解代償性緊繃的肌肉。

1. 伸展運動 (Stretching)

伸展必須避開 RTSA 的脫位危險位置,重點在於鬆解緊繃的抗衡肌群。

胸小肌伸展 (Pectoralis Minor Stretch) - 門框伸展 (In-doorway Stretch):

  • 目的:伸展胸小肌,以減少圓肩和肩胛骨前傾。
  • 方法:站在門框中,將患側前臂放置在門框上,身體緩慢向前傾斜。

後側關節囊伸展 (Posterior Capsule Stretch) - 內收拉伸 (Cross-body Adduction):

  • 方法:將患側手臂橫向內收跨過身體,用健側手輕輕拉向對側。
  • 益處:伸展後側關節囊,減少抬高時肱骨頭向前上方平移的傾向。在急性期後,在無痛範圍內進行。

2. 按摩與筋膜放鬆 (Massage and Fascial Release)

針對因長期 CTA 或術後保護而緊張的肌群進行激痛點 (TrPs) 處理。

棘下肌/小圓肌按摩 (Infraspinatus/Teres Minor Release):

  • 目的:鬆解旋轉肌袖後側的激痛點。
  • 工具:使用按摩小球或泡棉滾筒。
  • 方法:將小球放在牆上,抵住棘下肌區域。對最緊繃的點施加持續壓力 (Sustained Pressure),直到疼痛減輕。

上斜方肌激痛點處理 (Upper Trapezius TrP Release):

  • 位置:位於肩頸交界處。
  • 方法:使用按摩小球或拇指進行壓力釋放 (Pressure Release),以緩解因代償抬高而引起的緊張。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復健的重中之重是避免脫位危險動作,並持續矯正動作系統缺陷。

1. 矯正靜態姿勢 (Static Posture Correction)

矯正姿勢是避免症狀再出現的長期策略。

克服胸椎後凸與圓肩 (Overcoming Thoracic Kyphosis and Rounded Shoulder):

  • 維持姿勢:站立或坐著時,主動保持胸椎伸直 (Extension) 位。這種姿勢調整是為了確保肩胛骨有正確的定位。
  • 發力點:啟動腹部核心肌群,並輕微收縮中下斜方肌 (Middle/Lower Trapezius),使肩胛骨保持後縮 (Retraction) 和下壓 (Depression)。長期姿勢不良會使特定病症加速產生,例如沾黏性關節炎和肩關節夾擊症候群。
  • 應避免的代償動作:避免前伸頭部姿勢 (Forward Head Posture),以及聳肩代償。
  • 工作環境調整 (Ergonomics):在 台北市 工作的專業人士應調整工作站,確保手肘有支撐,避免肩膀持續前突。

肩胛骨定位控制 (Scapular Alignment Control):

  • 維持姿勢:肩胛骨應保持後傾 (Posterior Tilt) 的中立位,避免因胸小肌緊繃引起的前傾位。
  • 發力點:強化前鋸肌 (Serratus Anterior),這是維持肩胛骨平貼胸廓,防止翼狀的關鍵。

睡眠姿勢 (Sleeping Position):

  • 避免:絕對避免側臥於患側肩部,以及將手臂置於內收、內旋和伸直的極端脫位危險姿勢。
  • 建議:平躺時,用枕頭支撐手臂,保持手臂在輕微外展和中立旋轉位置。

2. 動態動作模式矯正 (Correcting Dynamic Movement Patterns)

動態矯正重點在於訓練三角肌作為主要動力,並嚴防脫位動作。

避免脫位危險動作:

  • 日常提醒:患者必須對手臂伸向背後(IR + Extension + Adduction)的動作保持警惕。例如,將手伸向後座拿東西、塞衣服或上廁所清潔。

抬高和伸展動作 (Elevation and Reaching):

  • 正確模式:抬高手臂時,應在肩胛骨平面 (Scapular Plane) 進行。動作應強調三角肌的啟動,並確保肩胛骨穩定。
  • 發力點:動作起始時,先啟動肩胛穩定肌群,然後再由三角肌抬高。
  • 應避免的代償動作:避免聳肩 (Shrugging) 或胸椎過度側彎,因為這可能影響植入物穩定。

提重和負重 (Lifting and Carrying):

  • 原則:應避免提拉過重的物體,即使在恢復期,也應保持重物靠近身體,以減少關節的力矩和負荷。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是一種高度仰賴三角肌的特殊手術。復健的成功在於保護植入物和重建三角肌的有效性。

  • 脫位風險是第一要務:RTSA 的復健與傳統 TSA 不同,最大的風險是脫位。因此,術後必須嚴格避免內收、內旋和伸直的組合動作。
  • 三角肌是您的新「旋轉肌袖」:RTSA 的成功依賴於訓練三角肌來恢復抬高功能。物理治療師 會使用運動治療 (Movement Therapy) 技巧,確保您在安全的範圍內最大化三角肌的力量和耐力。
  •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的專業介入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的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團隊會利用動作系統評估,找出並矯正您的姿勢缺陷和肩胛骨運動障礙。

問與答

問題 (Question) 解答 (Answer)
Q1: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TSA) 的主要適應症是什麼? A1: 最主要的適應症是旋轉肌袖病變關節病變 (Cuff Tear Arthropathy, CTA),即巨大且不可修復的旋轉肌袖撕裂。
Q2: RTSA 術後有哪些動作是絕對禁止的? A2: 應避免內收 (Adduction)、內旋 (Internal Rotation) 和伸直 (Extension) 的組合動作,以防植入物脫位。
Q3: 術後多久可以開始主動抬高手臂? A3: 通常在術後 4 到 6 週,軟組織初步癒合後,在 物理治療師 指導下,可開始主動使用三角肌抬高 [555t]。
Q4: RTSA 復健主要訓練哪個肌肉? A4: 主要訓練三角肌 (Deltoid),因為 RTSA 的設計是讓三角肌成為恢復抬高功能的主力。
Q5: 什麼是「肩胛骨缺損」(Scapular Notching)? A5: 這是 RTSA 的常見併發症,指肱骨側植入物與肩胛骨下緣持續摩擦,導致骨骼缺損。
Q6: 旋轉肌袖功能缺陷的患者適合做傳統全肩關節置換術 (TSA) 嗎? A6: 不適合。TSA 依賴健康的旋轉肌袖,旋轉肌袖功能嚴重缺陷的患者應選擇 RTSA。
Q7: RTSA 後,是否可以做高強度運動,如舉重? A7: RTSA 主要目標是恢復日常生活功能和緩解疼痛,通常不建議進行高強度、衝擊性的負重運動。

專業協助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的復健極為專業化,保護植入物和重建三角肌功能需要精確的指導。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專精於肩關節高階術後復健。我們的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團隊深知 RTSA 的生物力學特性和保護原則。我們提供的 台北市物理治療 服務包括:

  • 精準的保護與脫位預防協議:確保植入物在癒合期處於安全狀態。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針對胸椎和肩胛帶的激痛點和軟組織進行鬆解,優化三角肌的運作環境。
  • 客製化運動治療 (Movement Therapy):從低強度三角肌啟動到功能性閉鎖鏈穩定訓練,重建您的肩關節動態穩定性。

如果您尋求專業、安全、且效果導向的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服務,請立即聯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診所名稱: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電話: 02-27177600

網站: https://www.ajwkptc.com

LINE@: 立即加入 LINE@ 諮詢

社群: FB (facebook) | IG (instagram)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 #ReverseTotalShoulderArthroplasty #旋轉肌袖病變關節病變 #物理治療 #運動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參考資料

  •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Deep Tissue Massage, Revised Edition - A Visual Guide to Techniques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3th
  • NASM-Essentials-of-Corrective-Exercise-Training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Injuries: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 (4 Volumes)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6th
  • TriggerPointManualUpperMovement_System
  •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elsevier
  •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 kinetic-contro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