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常見的骨科復健科疾病 > 肩關節
鎖住穩定,重啟肩部動力鏈: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的物理治療
鎖住穩定,重啟肩部動力鏈: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的物理治療
告別錯位與無力: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術後的精準物理治療與功能重建
台北市物理治療 專家解析,如何從骨折固定到重返高強度活動,確保鎖骨完美癒合,恢復肩胛帶頂級穩定性
本文大綱
前言:該疾病最常讓人困擾的症狀
您是否因鎖骨骨折而經歷劇烈疼痛,擔心骨頭錯位或縮短,影響肩部功能與外觀?當鎖骨骨折發生嚴重移位或粉碎性骨折,外科醫師常會建議進行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來精確對位、提供剛性固定。術後如何透過專業的 物理治療,在保護固定金屬的同時,避免肩關節僵硬,並重建肩胛帶的動態穩定性,正是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協助您徹底擺脫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帶來後遺症的關鍵。
個案分享
陳先生,32歲,在 台北市 從事快遞工作,平日喜愛騎行自行車。一次意外跌倒導致他右側鎖骨中段 (Middle-third Clavicle) 粉碎性骨折,且移位和縮短程度超過 20 毫米 (mm)。由於這種程度的移位和縮短與顯著的功能缺陷相關,外科醫師建議進行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採用骨板固定。術後,陳先生擔心因為固定不動導致肩關節僵硬,影響工作。在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制定了分階段的 物理治療 方案。
在急性保護期,黃物理治療師嚴格限制主動抬高手臂,但鼓勵他進行自我輔助的被動活動度 (PROM) 訓練,將肩屈曲限制在 90°內。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則針對他的胸椎活動度和非受傷側的旋轉肌群 (Rotator Cuff) 進行維持,避免失用性萎縮 (Disuse Atrophy)。進入亞急性期後,運動治療 (Movement Therapy) 的核心轉向肩胛穩定肌群 (Scapular Stabilizers) 的精準啟動,例如前鋸肌 (Serratus Anterior) 和中下斜方肌 (Middle/Lower Trapezius)。通過循序漸進的閉鎖鏈運動 (Closed Chain Exercises),陳先生不僅在骨折癒合後(約 6-8 週)無痛地恢復了全範圍活動度,更矯正了長期存在的圓肩姿勢,最終在 台北市物理治療 專家的協助下,安全地重返工作。
疾病的介紹
鎖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Clavicle) 是一種常見的創傷,約佔所有骨折的 2.6%,或肩部區域骨折的 35%至 40%。
疾病定義與症狀 (Definition, Symptom and Sign)
鎖骨骨折是鎖骨 (Clavicle) 骨的連續性中斷。雖然大多數鎖骨骨折可以透過非手術方式成功治療,但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針對的是不適合保守治療的複雜骨折。
常見症狀 (Symptoms) 與徵兆 (Signs):
- 疼痛與腫脹:在受傷部位出現明顯疼痛、腫脹和瘀斑 (Ecchymosis)。
- 可見變形 (Visible Deformity):在移位性骨折中,肩部可能出現明顯的塌陷 (Sagging) 或畸形。
- 肢體保護:患者通常會用健側手固定受傷肢體。
- 骨折移位:骨折碎片可能在外力作用下出現移位。
鎖骨骨折的分級與分類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鎖骨骨折通常根據解剖位置分類(AO/OTA 分類):
- 位置:中段 (Middle-third, Diaphysis):描述:佔約 80% 的鎖骨骨折。臨床意義:最常見,可能因肌肉拉力而嚴重移位。
- 位置:外側端 (Lateral End, Distal):描述:靠近肩鎖關節 (ACJ)。臨床意義:分級複雜,可能涉及喙鎖韌帶 (CC Ligaments) 損傷。
- 位置:內側端 (Medial End):描述:靠近胸骨。臨床意義:最少見。
需要 ORIF 的高風險特徵 (High-Risk Features for ORIF):
- 骨折部位無皮質接觸 (No Cortical Contact)(移位量)。
- 粉碎性骨折 (Comminution)。
- 過度縮短 (Excessive Shortening),通常指縮短超過 20 毫米 (mm)。
- 年紀較大或女性。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鎖骨 (Clavicle) 是連接軀幹和上肢的唯一骨性支柱,對於維持肩胛帶的正常功能和肩寬 (Width of the Shoulder) 至關重要。
相關解剖結構與功能
- 鎖骨:呈 S 形螺旋狀的長骨,中段是其最弱的部分,且缺乏海綿骨和肌肉覆蓋。
- 韌帶結構:鎖骨遠端由肩鎖韌帶 (AC Ligaments) 和喙鎖韌帶 (CC Ligaments) 穩定。
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鎖骨在肩部運動學中扮演支柱 (Strut) 的角色,它的骨折會對整個動力鏈 (Kinetic Chain) 產生連鎖反應。
- 骨折後的移位力 (Displacing Forces):
- 近端 (Medial Fragment):被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向上拉。
- 遠端 (Lateral Fragment):因重力 (Gravity) 和胸大肌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的拉力而向下和向內拉。
- 肩胛肱骨律動 (Scapulohumeral Rhythm) 的破壞:鎖骨的穩定性是肩胛骨 (Scapula) 正常活動的基礎。鎖骨骨折會破壞這個支柱,導致肩胛骨的正常運動學受阻。鎖骨骨折或其後遺症(如縮短 malunion)會對肩胛帶的活動產生顯著的功能缺陷。
- 肌肉失用性萎縮 (Disuse Atrophy) 的廣泛影響:即使是遠端的骨折,如鎖骨骨折或柯勒斯氏骨折 (Colles’ Fracture),由於制動 (Immobilization),也會導致該區域的肌肉群廣泛地無力。例如,旋轉肌群 (Rotator Cuff) 也會因為失用性萎縮 (Disuse Atrophy) 而明顯無力。因此,在復健過程中,必須了解肌肉的功能性解剖,區分作用肌 (Agonist)、拮抗肌 (Antagonist)、協同肌 (Synergist) 和穩定性肌肉 (Fixator) 的角色,以設計整體評估和治療計畫。
- 動力鏈與姿勢的影響:
- 姿勢不良:在鎖骨骨折術後,患者可能因疼痛或習慣性保護,採用圓肩 (Rounded Shoulder) 或胸椎後凸 (Thoracic Kyphosis) 的不良姿勢。這些姿勢會加重肩胛骨運動障礙 (Scapular Dyskinesis),即使骨折癒合,仍會影響上肢功能。
- 「骨折病 (Fracture Disease)」:這是創傷後的常見臨床狀況,包括慢性水腫 (Chronic Edema)、軟組織萎縮 (Soft Tissue Atrophy) 和斑片狀骨質疏鬆 (Patchy Osteoporosis)。水腫會導致肌間纖維化 (Intermuscular Fibrosis) 和肌肉萎縮,形成沾黏 (Adhesions),進而造成僵硬。避免「骨折病」的關鍵是早期活動 (Earlier Function),減少疼痛和缺乏生理挑戰。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鎖骨骨折是急性創傷,自我檢查應著重於初步判斷損傷的嚴重性並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可見變形與觸診壓痛:觀察鎖骨區域是否有明顯的畸形 (Deformity) 或瘀斑。輕輕觸摸骨折部位,是否有劇烈局部壓痛 (Local Tenderness) 或骨擦音 (Crepitus)。
- 神經血管檢查 (Neurovascular Check):由於鎖骨中段骨折可能損傷下方的鎖骨下血管 (Subclavian Vessels) 或臂叢神經 (Brachial Plexus)(特別是內側束 (Medial Cord),影響尺神經 Ulnar Nerve),應檢查手指感覺和運動功能是否正常。
- 肩部功能:嘗試輕柔地移動手指和手腕。在鎖骨骨折的急性期,通常無法主動抬高手臂。
需要鑑別診斷的其他疾病
鎖骨骨折應與其他肩部創傷或疼痛來源區分:
- 肩鎖關節分離 (AC Joint Separation):疼痛集中在鎖骨遠端與肩峰交界處。
- 肩胛骨骨折 (Scapula Fracture):通常伴隨胸廓或其他部位的嚴重創傷。
- 頸椎或胸椎轉移痛 (Referred Pain):疼痛可能來自頸椎或胸椎,但骨折有明確的創傷史和局部骨性畸形。
- 肌腱病變 (Tendinopathy):如肱二頭肌或旋轉肌袖肌腱病變,通常不伴隨急性創傷史。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鎖骨骨折通常由高能量 (High-Energy) 創傷引起,常見於運動和交通事故。
創傷與機械應力
- 跌倒與撞擊 (Fall and Impact):
- 跌倒時手伸直撐地 (Fall on Outstretched Hand, FOOSH):最常見的鎖骨骨折機制之一。
- 直接撞擊 (Direct Blow):例如,跌倒時直接撞擊肩部上外側。
- 交通事故:特別是摩托車事故 (Motorcycle Accidents),佔了臂叢神經損傷合併鎖骨骨折的很大比例。
- 骨折部位的生物力學弱點:鎖骨中段是最薄弱且沒有肌肉覆蓋的部位。由於鎖骨呈 S 形螺旋狀,應力集中於中段與遠段的交界處,在受力時產生剪切效應 (Shearing Effect) 導致骨折。
- 巨大移位:骨折後,由於胸鎖乳突肌和胸大肌的強大拉力,骨折碎片可能發生嚴重移位和縮短。
- 高風險因素與伴隨損傷:
- 過度縮短 (>20 mm):鎖骨縮短超過 20 毫米與顯著的功能缺陷相關。
- 開放性骨折與神經血管損傷:開放性骨折需要立即手術介入。骨折碎片可能直接損傷鎖骨下血管或臂叢神經。
- 「浮動肩」 (Floating Shoulder):鎖骨骨折若同時合併肩胛骨頸 (Scapular Neck) 或盂窩 (Glenoid) 骨折,會導致肩胛帶的穩定性完全喪失,通常需要 ORIF 處理。
- 壓力性骨折 (Stress Fracture):除了急性創傷,鎖骨也可能發生壓力性骨折 (Stress Fractures),這是由重複性載荷 (Repeated Loading) 引起的疲勞損傷。雖然較不常見,但也可能發生在運動員或特定職業人群中。
手術方式
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旨在通過手術切開、精確對位骨折碎片,並使用金屬內固定物(如骨板或髓內釘)固定。
開放性復位內固定 (ORIF)
- 描述:通過手術切口,使用骨板和螺釘 (Plate and Screw Fixation) 或髓內釘 (Intramedullary Nail, IMN) 進行固定。
- 優點:提供剛性固定 (Rigid Fixation)、壓縮 (Compression) 和旋轉穩定性 (Rotational Stability)。適用於移位、粉碎或縮短超過 20 毫米的骨折。
- 缺點:需開刀,有傷口感染、植入物鬆動或神經損傷的風險;可能需要二次手術移除金屬物。
髓內釘固定 (IMN)
- 描述:使用髓內釘或螺紋髓內釘 (McKeever’s threaded IM pin) 穩定骨折。
- 優點:創傷小,皮膚切口較小。
- 缺點:旋轉穩定性可能不如骨板,可能導致肩痛。
非手術治療 (Nonoperative Treatment)
- 描述:使用吊帶 (Sling)、領圈和環帶 (Collar and Cuff Sling) 或八字繃帶 (Figure-of-eight Bandage) 固定。
- 優點:簡單、低風險,大部分鎖骨骨折都能癒合。
- 缺點:無法「復位」(Reduce) 骨折,僅用於支撐上肢;高度移位或縮短的骨折,非手術治療會導致更高的不癒合 (Nonunion) 和畸形癒合 (Malunion) 發生率。
物理治療的流程
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的物理治療必須緊密配合骨折的癒合時程,在保護剛性固定的同時,積極對抗「骨折病」(Fracture Disease) 帶來的僵硬和萎縮。
第一階段:急性與最大保護期 (Phase I: Acute Protective Phase, Weeks 0-4)
目標: 疼痛控制,保護骨折癒合和內固定穩定,防止肩關節僵硬。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疼痛與水腫控制:在術後初期,可使用冰敷、電療 (Electrotherapeutic Modalities) 或超音波 (Ultrasound) 等物理治療儀器輔助疼痛和炎症控制。輕柔地針對周邊非手術區域進行軟組織鬆動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STM) ,以減少保護性肌肉痙攣。
- 遠端關節活動度維持:頸椎、手肘和手腕:維持這些關節的主動活動度 (AROM),以對抗鄰近關節的失用性萎縮。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PROM/AAROM
- 被動與輔助活動度訓練 (PROM/AAROM):
- 動作本身:進行鐘擺運動 (Pendulum Exercises) 或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自我輔助抬高。
- 保護原則:在非手術治療中,患者應進行自我輔助肩屈曲,最大不超過 90 度 (90°),以防止盂肱關節 (GHJ) 僵硬。此原則在 ORIF 早期也適用。
- 避免代償:嚴禁主動抬高患側手臂,並避免提拉重物 (Lifting Activities)。
第二階段:亞急性恢復期與穩定啟動期 (Phase II: Subacute Activation Phase, Weeks 4-8)
目標: 骨折達到臨床癒合,開始主動活動度 (AROM),啟動肩胛帶穩定肌群,重建肩胛肱骨律動 (Scapulohumeral Rhythm)。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軟組織進階鬆解:針對因制動或姿勢不良而緊繃的肌肉,例如上斜方肌 (Upper Trapezius)、胸小肌 (Pectoralis Minor) 和斜角肌 (Scalene Muscles) 上的激痛點 (Trigger Points, TrPs) 進行徒手治療。胸小肌鬆解有助於矯正圓肩姿勢。
- 疤痕鬆解:開始進行手術疤痕的軟組織鬆動,防止疤痕沾黏。
- 關節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在骨折穩定後,物理治療師可開始進行 GHJ 的後向滑動 (Posterior Glide) 和劣向滑動 (Caudal/Inferior Glide),以改善屈曲和外展。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AROM 與初期穩定
- 主動活動度恢復:動作:開始在無痛範圍內進行主動屈曲和外展。發力點:動作應緩慢且有控制,避免聳肩 (Shrugging) 等代償動作。
- 肩胛穩定肌啟動:動作:進行肩胛骨後縮 (Retraction) 和下壓 (Depression) 的訓練,例如俯臥肩胛骨後縮 (Prone Scapular Retraction)。發力點:強調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 (Rhomboids) 的正確啟動,因為肩胛穩定肌的缺陷是旋轉肌袖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
- 旋轉肌袖次最大強化:動作:使用低阻力彈力帶,在輕微外展 30° 的肩胛骨平面 (Scaption) 進行內旋和外旋訓練,以避免棘上肌腱 (Supraspinatus Tendon) 受到擠壓 (Wringing Out Effect)。
第三階段:晚期與功能性期 (Phase III: Late/Functional Phase, Weeks 8+)
目標: 恢復最大肌力、耐力和爆發力,重建功能性動作系統,安全重返高強度活動。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功能性強化與動作控制
- 漸進式抗阻訓練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動作:增加負重,進行多平面強化訓練,如划船 (Rowing)、肩胛骨平面抬高和推舉。重點: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會專注於矯正圓肩姿勢並強化前鋸肌 (Serratus Anterior),透過閉鎖鏈運動 (Closed Chain Exercises),例如標準俯臥撐 (Push-ups) 或四足跪姿穩定訓練 (Quadruped Stabilization),來重建肩胛帶的動態穩定性。閉鎖鏈運動的關節壓縮特性對癒合的骨骼結構有益。
- 動態動作控制矯正:動作:進行節律性穩定訓練 (Rhythmic Stabilization)。患者將手臂保持在特定功能角度,物理治療師 施加多方向的輕微推力,患者需抵抗並保持穩定,以訓練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
- 矯正性運動治療 (Corrective Exercise Training):糾正導致疼痛或不適的運動模式。例如,如果患者在抬高或推舉時出現聳肩代償,則需要加強肩胛骨下壓 (Depression) 和後傾 (Posterior Tilt) 的控制。
- 動力鏈整合與全身性功能訓練:整合:將訓練擴展到整個動力鏈,包括核心穩定 (Core Stability) 和胸椎伸展 (Thoracic Extension)。矯正:胸椎後凸 (Thoracic Kyphosis) 會導致肩胛骨前傾,影響肩部生物力學。透過運動治療矯正胸椎活動度,能夠為肩胛骨提供一個穩固的中立基座。
- 增強式訓練與重返運動 (Plyometric and Return to Sport):在骨折完全癒合(通常 12 週或更久)後,可根據運動需求,漸進引入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 Exercises)。這類訓練必須在 物理治療師 的專業指導下進行。
自我保健運動
居家自我保健應著重於保持軟組織彈性,並改善長期姿勢習慣。
1. 伸展運動 (Stretching)
伸展運動應針對因長期保護性姿勢而緊繃的肌肉。
- 胸小肌伸展 (Pectoralis Minor Stretch) - 門框伸展 (In-doorway Stretch):
- 目的:伸展緊繃的胸小肌,以減少圓肩和肩胛骨前傾。
- 方法:站在門框中,將患側前臂放置在門框上,身體緩慢向前傾斜,直到胸部前側感到輕微拉伸。
- 後側關節囊伸展 (Posterior Capsule Stretch) - 內收拉伸 (Cross-body Adduction):
- 目的:伸展後側關節囊,減少抬高時肱骨頭向前上方平移的傾向。
- 方法:將患側手臂橫向內收跨過身體,用健側手輕輕拉向對側。
2. 按摩與筋膜放鬆 (Massage and Fascial Release)
利用按摩小球或泡棉滾筒針對代償或緊繃的肌群進行筋膜鬆動 (Fascial Release)。
- 上斜方肌激痛點處理 (Upper Trapezius TrP Release):
- 位置:上斜方肌 TrPs 常伴隨肩部疼痛,且收縮會導致聳肩代償。
- 工具/動作:將按摩小球放在牆上,抵住上斜方肌區域,施加持續壓力 (Sustained Pressure)。
- 胸椎活動度 (Thoracic Mobility) - 泡棉滾筒:
- 目的:改善胸椎後凸 (Thoracic Kyphosis),這是矯正圓肩姿勢的基礎。
- 方法:平躺,將泡棉滾筒放在上背部(胸椎段)。雙手抱頭,收緊核心,進行輕微的胸椎伸展。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術後復健的目標是避免骨折帶來的長期影響,例如畸形癒合 (Malunion) 和骨折病 (Fracture Disease),關鍵在於維持精準的動作模式。
1. 矯正靜態姿勢 (Static Posture Correction)
長期的不良姿勢(如圓肩)是激痛點 (TrPs) 形成的常見原因。矯正靜態姿勢能為肩關節運動提供穩定的基礎。
- 克服胸椎後凸與圓肩 (Overcoming Thoracic Kyphosis and Rounded Shoulder):
- 維持姿勢:在坐姿或站姿中,應主動保持胸椎處於輕微伸直 (Extension) 位。確保頸部和頭部在軀幹正上方,避免前伸頭部姿勢。
- 發力點:啟動腹部核心肌群,並輕微收縮中下斜方肌,將肩胛骨向內和向下收攏(後縮 Retraction 與下壓 Depression)。這能抵抗胸小肌的緊繃。
- 應避免的代償動作:避免使用上斜方肌聳肩來代償姿勢。
- 工作環境調整 (Ergonomics):在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的指導下,調整電腦工作站,確保手肘有支撐,避免肩膀持續前突。
- 肩胛骨定位控制 (Scapular Alignment Control):
- 維持姿勢:肩胛骨必須平貼於胸廓,避免前傾 (Anterior Tilt) 或翼狀 (Winging)。
- 發力點:強化前鋸肌 (Serratus Anterior),這是維持肩胛骨平貼胸廓,並在抬高手臂時進行正確向上旋轉 (Upward Rotation) 的關鍵。
2. 動態動作模式矯正 (Correcting Dynamic Movement Patterns)
糾正不精確的運動 (Imprecise Movement) 是防止功能缺陷的關鍵。
- 提重與搬運 (Lifting and Carrying) 的矯正:
- 原則:在骨折癒合前,避免提拉任何重物。癒合後,應保持重物靠近身體,以減少力矩。
- 應避免的代償動作:避免手臂外展或伸直時提拉重物,這會對肩胛帶造成過大負荷。
- 抬高動作 (Elevation and Reaching):
- 正確模式:抬高手臂時,動作應在肩胛骨平面 (Scapular Plane) 進行。必須強調肩胛穩定肌群的精準啟動。
- 應避免的代償動作:避免在動作起始時,肩胛骨過早或過度聳肩,這表示 GHJ 活動度不足或穩定肌無力。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為您提供了優異的骨折對位和剛性穩定,但復健的成功在於對骨折癒合和動作系統的雙重管理。
- 骨癒合與穩定性:鎖骨骨折通常在 4 至 6 週內有臨床癒合跡象,但必須等待物理治療師和外科醫師確認骨折穩定後,才能開始漸進式主動強化訓練。
- 預防「骨折病」:骨折後的制動會導致慢性水腫、肌肉萎縮和沾黏。專業 物理治療 必須在保護期內,透過被動活動度和遠端運動,積極對抗這種僵硬。
- 整體考量,而非僅鎖骨: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提醒,鎖骨骨折的恢復需要考慮整個動力鏈。即使是遠端的損傷,也會導致旋轉肌群的失用性萎縮。因此,復健必須從肩胛穩定肌的重建和姿勢矯正(如圓肩)開始。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的專業介入是您恢復無痛、高強度活動的保障。
問與答
Q1: 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後多久可以開始動手臂?
A1: 術後立即開始被動和輔助性活動度訓練 (PROM/AAROM),但主動抬高通常需延後至 4-6 週後。
Q2: 什麼是鎖骨骨折的「浮動肩」(Floating Shoulder)?
A2: 指鎖骨骨折同時合併肩胛骨頸或盂窩骨折,造成肩胛帶完全失去穩定性,通常需要手術固定。
Q3: 為什麼術後早期要限制手臂抬高不超過 90 度?
A3: 這是為了保護 GHJ 不僵硬,且避免主動抬高時對剛固定的骨折部位施加過大的剪切力 (Shear Force)。
Q4: 鎖骨骨折縮短多少需要考慮手術?
A4: 鎖骨縮短超過 20 毫米 (mm) 與顯著的功能缺陷相關,通常是手術的適應症之一。
Q5: 什麼是「骨折病」(Fracture Disease)?
A5: 這是創傷後常見的臨床狀況,包括慢性水腫、肌肉萎縮和斑片狀骨質疏鬆,是缺乏早期活動和生理挑戰所致。
Q6: 鎖骨骨折會影響到神經血管嗎?
A6: 鎖骨中段骨折有潛在風險損傷下方的鎖骨下血管或臂叢神經 (Brachial Plexus)(特別是內側束)。
Q7: ORIF 後多久可以重返競技運動?
A7: 通常需要等到骨折完全癒合且功能性肌力完全恢復,大約在 12 週或更久之後。
專業協助
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 of Clavicle Fracture) 提供了結構上的修復,而 物理治療 則是確保您恢復最高功能水準的保障。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專精於骨科術後復健和動作系統矯正。我們的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團隊專注於:
- 精準的骨折保護協議:在癒合過程中,確保內固定穩定,同時積極防止骨折病帶來的僵硬。
- 動態穩定重建:透過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和運動治療 (Movement Therapy) 矯正圓肩和胸椎後凸等姿勢缺陷,強化肩胛穩定肌,重建肩關節的精準運動。
若您尋求專業、安全、且效果導向的 台北市物理治療 服務,請立即聯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電話:02*27177600
LINE@:https://lin.ee/lQJBPXL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鎖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 #ORIFofClavicleFracture #鎖骨骨折 #物理治療 #運動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參考資料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3th
- Netter’s Sports Medicine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Injuries: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 (4 Volumes)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6th
- TriggerPointManualUpperMovement_System
-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else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