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穩定性訓練 vs. 肌力訓練,我該做哪個?
穩定性訓練 vs. 肌力訓練,我該做哪個?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李鑌物理治療師。很高興能在此與您分享我在物理治療領域多年的經驗與觀察。
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身體各部位的疼痛,比如久坐後的腰痠背痛、運動時膝蓋的不穩定感,或是肩頸僵硬導致的頭痛。當我進一步詢問他們的運動習慣時,我發現一個常見的迷思:「我已經有在運動了啊,為什麼還是會痛?」仔細探究後,我常常發現他們對於穩定性訓練和肌力訓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訓練方式,存在著一些誤解,或者只偏重其中一種,導致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加劇問題。在台北,生活步調快,許多人可能因為工作或生活型態,身體出現各種代償模式,這讓選擇正確的訓練方式變得格外重要。
今天,我就要以我多年的臨床經驗,為您深入解析「穩定性訓練 vs. 肌力訓練,我該做哪個?」這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幫助您釐清兩者的重要性、如何判斷自己的需求,並提供實用的自我檢測與居家運動建議。
穩定性訓練 vs. 肌力訓練:兩者為何常被混淆?又為何缺一不可?
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大眾對於運動的認知,多半停留在「流汗就是有效」、「重量越重越好」這類肌力訓練的直觀感受上。然而,身體的健康與功能,並非單靠蠻力就能維持。想像一下,一棟堅固的摩天大樓,除了要有粗壯的樑柱(肌力),更要有穩固的地基和精密的結構(穩定性),才能抵禦風吹雨打,長久屹立不搖。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
穩定性訓練著重於訓練身體深層、負責姿勢維持與關節控制的小肌肉群,以及提升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體感覺。它的目標是確保關節在各種動作下都能保持在最有效率、最安全的中立位置。這就像是訓練身體的「智慧控制系統」,讓您的動作更加精準、流暢,減少不必要的代償與磨損。例如,當您提起重物時,穩定性好的核心肌群會先啟動,為脊椎提供支撐,避免腰部受傷。缺乏穩定性,即使肌肉再強壯,也可能因為控制不良而受傷。
而肌力訓練則主要針對負責產生力量、進行大範圍動作的表層大肌肉群,目的是增加肌肉的體積、力量和耐力。這類訓練能幫助我們輕鬆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比如搬重物、爬樓梯、跑步,甚至提升運動表現。例如,強壯的股四頭肌能讓您在爬山時更有力,而強壯的臀大肌則能讓您跑得更快。
兩者乍看之下似乎獨立,但在臨床上,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一個缺乏穩定性的身體,即使擁有強大的肌力,也可能像是一台失控的跑車,速度越快,受傷的風險越高。相反,一個穩定但力量不足的身體,則難以有效率地完成許多日常任務或提升運動表現。
我該先做穩定性訓練,還是肌力訓練?
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我的答案是:大部分時候,我們需要從穩定性開始建立,再逐步發展肌力。為什麼呢?這就回到我們大樓的比喻:沒有穩固的地基,直接蓋高樓是危險的。許多慢性疼痛或反覆性運動傷害,其根源往往是深層穩定肌群的功能不彰,導致大肌肉群過度代償,進而產生不適。
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通常會先透過詳盡的評估來判斷問題根源。例如,對於一個長期腰痛的上班族,我們不會直接要求他去舉重,而是會先檢查他的核心穩定度,看他能否有效啟動腹橫肌——這是一條像束腹一樣環繞腰腹深層的肌肉,在您咳嗽或準備搬重物時會自然收縮,提供內在的支撐。如果這條肌肉無法正確啟動,那麼再多背部訓練也可能無法改善腰痛,反而可能增加脊椎壓力。
因此,我的建議是:
- 若您有慢性疼痛、姿勢不良或曾有舊傷:請務必優先考慮穩定性訓練。它能幫助您重新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讓身體在活動時找到「最省力也最安全」的途徑。
- 若您是健康的運動愛好者,想提升運動表現或預防傷害:穩定性訓練是您提升「運動效率」和「降低受傷風險」的關鍵。它能讓您的肌力輸出更有效率,就像是更精準的導航系統。
- 若您是久坐族、缺乏運動者:從最基礎的穩定性訓練開始,逐漸喚醒沉睡的深層肌群,是您建立運動習慣、告別痠痛的第一步。
動態平衡與本體感覺:穩定性訓練的核心
當我們談到穩定性訓練時,常常會提到動態平衡和本體感覺。動態平衡是指身體在移動或受到外力干擾時,維持平衡的能力。而本體感覺,則是身體感知自身部位在空間中位置的能力。
臨床上,我觀察到許多人即使日常活動正常,但在執行一些需要精準控制的動作時,本體感覺和動態平衡就會顯現出不足。例如,上下樓梯時膝蓋不自覺地向內或向外晃動,或是單腳站立時搖搖晃晃。這些看似小問題,長期下來卻可能導致膝蓋、踝關節或脊椎的問題。
穩定性訓練能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例如,針對膝蓋不穩定或有髕股疼痛(膝蓋前方疼痛)困擾的朋友,單腳站立練習就是一個絕佳的穩定性訓練。它不只鍛鍊腿部肌力,更重要的是挑戰您膝蓋周圍小肌肉群的穩定能力,以及大腦對膝蓋位置的感知。
三個居家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
現在,讓我來教您幾個簡單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您可以在家嘗試,初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開始改善。請記住,感受度提醒和常見錯誤提醒是確保您安全有效的關鍵。
1. 自我檢測:核心穩定度 – 簡易死蟲式測試 (Modified Dead Bug Test)
這個測試能初步評估您在維持核心穩定的前提下,肢體活動的能力。
- 起始姿勢:平躺在瑜珈墊上,膝蓋彎曲呈90度,雙腳掌平放地面。雙手輕輕放在下腹部,感受腹部的肌肉收縮。確保您的下背部緊貼地面,不要拱起或用力壓平,維持一個自然的曲線,這就是您的脊椎中立位。
-
動作過程:
- 深吸一口氣,吐氣時輕輕收縮您的下腹部肌肉,想像肚臍往地板方向輕輕下沉,但不是用力擠壓。這會訓練到您的腹橫肌,也就是您身體的「內建束腹」。
- 在保持腹部收縮且下背不離開地面的情況下,慢慢將一隻腳抬離地面,膝蓋仍維持90度彎曲,直到小腿與地板平行。
- 如果能穩定保持,再緩慢地將另一隻手舉向天花板,保持手臂伸直。
- 保持這個姿勢5-10秒,感受核心的穩定,然後緩慢回到起始位置,換邊重複。
- 呼吸配合:吐氣時收縮核心,吸氣時放鬆,動作全程保持緩慢且穩定的呼吸。
-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感覺到下腹部有輕微的收縮感,但不是腹肌用力凸起,下背部也應全程穩定貼地。
-
常見錯誤提醒:
- 下背部在抬腿或抬手時拱起或離開地面。
- 腹部向外突出,而不是向內收縮。
- 呼吸憋氣。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邊重複5-8次,每天進行1-2組。如果能穩定做到,可以嘗試同時抬對側手和腳,但同樣必須確保核心穩定。
2. 和緩運動:肩胛骨穩定 – 靠牆滑動 (Wall Slides)
這個動作能幫助您喚醒肩胛骨周圍的穩定肌群,對於改善圓肩、駝背和肩頸痠痛非常有幫助。
- 起始姿勢:背部貼牆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距離牆面約一個腳掌的距離。頭部、肩胛骨、臀部盡可能貼緊牆壁。將雙手手背、手腕、手肘、上臂貼在牆上,呈現一個W形,手肘約與肩膀同高。
-
動作過程:
- 深吸一口氣,吐氣時,緩慢地將貼在牆上的雙手沿著牆壁向上滑動,盡可能讓手背、手腕、手肘始終貼緊牆壁,直到手臂伸直在頭頂上方,呈現一個Y形。
- 在最高點停留1-2秒,感受肩胛骨向下滑動並向脊椎靠近。
- 吸氣時,緩慢地沿著牆壁滑回W形起始姿勢,全程保持貼牆。
- 呼吸配合:吐氣時向上滑動,吸氣時向下滑動,保持順暢。
-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感受到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如下斜方肌、前鋸肌)在工作,並非只是手臂用力。
-
常見錯誤提醒:
- 手肘或手背離開牆壁,尤其是在向上滑動時。
- 下背部拱起或頭部前傾。
- 過程中聳肩。
- 建議次數與頻率:重複8-12次,每天進行2-3組。
3. 和緩運動:膝蓋本體感覺 – 小範圍靠牆蹲 (Mini Wall Squats with Proprioception Focus)
這個動作能溫和地訓練膝蓋的穩定性與本體感覺,適合膝蓋在活動時有不穩定感,或想開始鍛鍊腿部肌力的朋友。
- 起始姿勢:背部貼牆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跟距離牆壁約15-20公分。在您的膝蓋之間夾一個小球或小毛巾卷,輕輕夾住。
-
動作過程:
- 深吸一口氣,吐氣時緩慢下蹲,背部保持貼牆,直到膝蓋微微彎曲(約20-30度)。過程中,感受膝蓋夾住球的壓力,保持均勻。
- 在下蹲的最低點停留2-3秒,感受大腿前側與臀部的輕微啟動,並確保膝蓋沒有向內或向外晃動,保持與腳尖同方向。
- 吸氣時,緩慢回到起始姿勢。
- 呼吸配合:吐氣時下蹲,吸氣時起身,保持平穩節奏。
-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感覺到大腿前側和臀部肌肉的收縮,膝蓋應保持穩定,沒有壓力或疼痛。夾住的球能幫助您維持膝蓋對齊。
-
常見錯誤提醒:
- 下蹲過深,導致膝蓋壓力過大。
- 膝蓋向內夾或向外打開,沒有保持與腳尖對齊。
- 腳跟離開地面。
- 建議次數與頻率: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3組。
專業評估的重要性
這些自我檢測和運動建議,是幫助您初步認識身體、啟動正確肌肉的基礎。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過去的傷害史、生活習慣以及運動目標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時候,一個看似簡單的疼痛,背後可能隱藏著複雜的肌肉失衡、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是神經壓迫等問題。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穩定性訓練和肌力訓練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終極指南。
臨床上,我常遇到一些朋友,自行嘗試各種運動卻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因為錯誤的代償模式,加重了原有的問題。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能透過精準的評估,找到您身體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包括詳細的問診、動作分析、特殊測試,以及觸診來感受肌肉和關節的狀態。我們不僅能告訴您「哪裡有問題」,更能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並為您量身打造一套最適合您的治療與訓練計畫。
結語
穩定性訓練和肌力訓練並非互斥,而是相輔相成的。選擇正確的訓練方向,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執行,才能讓您的身體真正地變強壯、變穩定,告別痠痛,享受生活。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 社群媒體: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