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神經可塑性:大腦如何因應復健而改變
神經可塑性:大腦如何因應復健而改變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資深物理治療師李鑌。很高興能在此與您分享一個深奧卻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身體奧秘——神經可塑性。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持續的疼痛、動作受限,或是從受傷、中風後遲遲無法恢復正常功能。他們常常會問:「我的身體是不是回不去了?」每次聽到這樣的疑問,我都會肯定地告訴他們:「不,您的大腦比您想像的更為強大,它具備著驚人的學習與適應能力,這就是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大腦的「自我學習與適應能力」
想像一下,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台超級電腦,而神經可塑性就是這台電腦能夠不斷地「重新配線」和「更新軟體」的能力。無論是學習一項新技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甚至是在受傷後重新建立功能,大腦都在持續地進行著這項奇妙的自我改造。這項能力讓我們得以從各種損傷中復原,並透過復健過程,引導大腦建立新的連結,修復受損的「程式」,甚至優化現有的「軟體」。在物理治療中,我們正是利用大腦的這種神經可塑性。當身體某部位受傷或功能失調時,大腦接收到的訊息可能會變得混亂,甚至產生「錯誤」的動作模式,進而導致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礙。例如,許多患者在慢性疼痛的初期,往往不明白為何疼痛感揮之不去,這就涉及到「中樞神經敏感化」的概念——神經系統變得「過度興奮」,即使輕微刺激也會引起強烈疼痛,就像警報系統變得「過於靈敏」一樣。透過精準的復健訓練,我們能重新「教育」大腦,讓它學習正確的感知與動作模式,從而改善疼痛、恢復功能。
為什麼復健能「重塑」大腦?
當我們進行有目的、重複性的復健動作時,神經元之間會形成新的連結,或強化現有的連結,這就是「突觸可塑性」。這不僅發生在運動皮質區,也影響到感覺皮質、小腦以及基底核等與運動控制和學習相關的區域。這些改變,能夠幫助我們:
- 優化動作控制: 透過重複練習,大腦能更精準地發出指令,讓肌肉以更協調、有效率的方式運作。
- 改善感覺輸入: 損傷後,身體對某些感覺的感知可能會失真。復健訓練可以重新校準這些感覺輸入,提高本體感覺(身體對於自己在空間中位置和動作的「內建導航系統」)和平衡能力。
- 減輕疼痛: 神經可塑性在疼痛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疼痛再教育和主動運動,我們可以「下調」敏感的疼痛通路,讓大腦不再對無害的刺激反應過度。
- 適應功能變化: 即使某些神經或肌肉損傷是永久性的,大腦也能透過神經可塑性,學習利用其他健全的部位來代償,重新完成日常生活任務。
在台北,我遇過許多中風後需要重新學習走路的患者,他們的大腦就像是經歷了一場「重開機」,許多舊的「程式」都消失了。透過持之以恆的物理治療,例如重複的步態訓練、平衡練習,他們的大腦逐漸建立起新的神經通路,慢慢地找回了走路的能力。這就是神經可塑性最動人的證明。
居家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
瞭解了神經可塑性的原理,您或許會好奇,自己在家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大腦重新學習呢?以下我提供幾個簡單的自我檢測和和緩運動,讓您可以開始體驗大腦的自我修復能力。請記住,這些動作的重點在於「感受」與「專注」,而不是追求力量或幅度。
1. 頸部活動度自我評估與和緩旋轉
許多辦公室工作者或長期低頭看手機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肩頸僵硬與疼痛。這不僅是肌肉的問題,也可能是大腦對於頸部動作的感知能力下降。透過以下動作,您可以評估自己的頸部活動度,並進行和緩的練習。
- 起始姿勢:端坐在椅子上,保持脊椎挺直,雙腳平放地面,下巴微收,視線平視前方。感受您的頭部與頸部保持在中立位置。
-
動作過程:
- 向左緩慢轉頭: 緩慢將頭部轉向左側,直到您感到輕微的緊繃感或活動度極限。過程中,請確保您的下巴保持在水平位置,避免過度抬高或壓低。
- 感受與停留: 在這個位置輕輕停留3-5秒,專注感受頸部肌肉的拉伸感,以及您能轉到多遠。
- 緩慢回到中立位: 慢慢將頭部轉回中央,感受肌肉逐漸放鬆。
- 向右重複: 以相同的方式緩慢將頭部轉向右側,感受並停留。
- 呼吸配合: 轉頭時緩慢吸氣,回到中立位時緩慢吐氣。保持呼吸平穩,不憋氣。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到頸部側面肌肉(如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束)的輕微拉伸,以及頸椎關節的輕微牽動感。如果感覺到銳痛、麻木或頭暈,請立即停止。
-
常見錯誤提醒:
- 轉頭時聳肩或身體跟著轉動;為了追求更大幅度而勉強轉動,導致頸部不適。
- 建議次數與頻率: 雙側各重複5-8次,每天進行2-3回。
2. 核心穩定訓練:死蟲式 (Dead Bug)
這是一個極佳的「核心穩定訓練」,它訓練的不是核心肌群的力量,而是您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以及維持脊椎中立的穩定性。就像是訓練您身體的「內建導航系統」,讓您在動作時能更好地控制軀幹。
- 起始姿勢:平躺在瑜伽墊上,雙膝彎曲,雙腳平放地面。將您的下背部輕輕壓向地板,使腰部與地面之間沒有空隙,保持骨盆中立位。雙手向上伸直,指向天花板。
-
動作過程:
- 緩慢伸展對側手腳: 慢慢地將右手臂向頭頂方向伸直,同時將左腿緩慢向前伸直,接近地面但不要碰到。
- 保持核心穩定: 過程中,核心肌群應保持收縮,下背部始終緊貼地面,不能拱起或離開墊子。想像您的肚臍被一條線拉向地面。
- 感受與控制: 專注感受腹部肌肉的穩定,以及身體如何協調對側手腳的動作。這是大腦在學習新的協調模式。
- 緩慢回到起始位: 緩慢將伸出的手腳收回起始姿勢。
- 重複對側: 換邊重複動作,將左手臂向頭頂方向伸直,同時將右腿緩慢向前伸直。
- 呼吸配合: 伸展手腳時緩慢吐氣,收回時吸氣。保持呼吸流暢。
- 感受度提醒: 核心肌群應感覺到輕微的收縮與緊實,下背部保持穩定。不應該感覺到腰部疼痛或拱起。
-
常見錯誤提醒:
- 下背部在伸展手腳時離開地面;動作過快導致身體晃動;憋氣。
- 建議次數與頻率: 兩側交替進行,每側重複8-12次為一組,共進行2-3組。每天可進行1回。
3. 單腳站立平衡練習
這個動作能夠直接挑戰您的「本體感覺」和「平衡能力」。透過刻意的練習,您可以刺激大腦與腳踝、膝蓋和髖部的神經連結,提升您在不平穩地面或日常活動中的穩定性。
- 起始姿勢:站立,雙腳與肩同寬,手輕扶牆壁或椅子以保持平衡(若需要)。
-
動作過程:
- 重心轉移與抬腿: 將重心緩慢轉移到一條腿上。當您感到穩定後,輕輕抬起另一條腿,使其膝蓋彎曲,腳踝位於支撐腿膝蓋的高度。
- 維持平衡: 保持單腳站立姿勢,盡可能維持身體穩定。視線可以輕輕固定在前方一個點上,幫助維持平衡。
- 感受身體晃動: 專注感受腳踝、小腿肌肉以及核心如何調整來維持平衡。輕微的晃動是正常的,這代表您的大腦正在努力工作,進行實時的微調。
- 增加挑戰(選做): 當您能夠穩定站立30秒以上時,可以嘗試放開手,或閉上眼睛,感受更高層次的神經挑戰。閉眼練習時請務必確保安全。
- 呼吸配合: 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
- 感受度提醒: 支撐腳的腳踝和足部肌肉會感覺到微小的活動和調整。核心肌群也會自然地參與穩定。
-
常見錯誤提醒:
- 為了平衡而身體過度傾斜;腳掌僵硬,無法進行微調;急於放開手而摔倒。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條腿維持30-60秒,重複2-3次。每天進行1-2回。
結語:建立信任,重拾健康
神經可塑性是我們身體最寶貴的禮物,也是復健醫學的核心。它告訴我們,無論年齡大小,大腦都有能力適應、學習和成長。透過有目的、有引導的運動,我們可以幫助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通路,從而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功能、重拾生活品質。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詳盡的評估,判斷問題的根源,並根據每個人的神經可塑性特點,量身定制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慢性疼痛、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或是其他常見疾病與神經可塑性的關聯,以及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 診所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 官方網站: https://www.ajwkptc.com。
- LINE@一對一諮詢: 點此加好友。
-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