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動作我一邊做得到,另一邊做不到?

為什麼有些動作我一邊做得到,另一邊做不到?


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嘗試做某個動作時,發現身體的一側輕而易舉就能完成,但另一側卻顯得僵硬、受限,甚至感到隱隱的不適?例如,單腳站立時一邊能穩如泰山,另一邊卻搖搖晃晃;或是扭轉身體時,某一方向的活動度明顯不如另一側?身為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李鑌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這類「動作不對稱」或「身體兩邊表現不一」的問題,是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困擾之一。這不僅影響了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對於運動表現更是有著直接的影響,甚至可能是潛在疼痛或傷害的警訊。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出現這種「一邊做得到,另一邊卻做不到」的現象呢?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比您想像的更為複雜,涉及了肌肉、骨骼、神經等各個系統的相互作用。今天,我將從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角度,深入淺出地為您剖析這些「為什麼」,並提供實用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並照顧自己的身體。

身體動作不對稱的秘密:是「肌肉失衡」在作祟!

當我們談論動作不對稱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肌肉失衡」。想像一下,您的身體就像一輛配備精密懸吊系統的跑車。當左右兩側的懸吊系統設定不一致時,跑車在行駛中就會出現偏離軌道、轉彎不順暢等問題。我們的肌肉也是如此,它們就像是身體的「懸吊系統」,負責維持姿勢並產生動作。當某些肌肉過於緊繃,而另一些肌肉又過於無力時,就會導致身體在執行動作時,產生不平衡的拉力,進而限制了某個方向的活動度,這正是所謂的「肌肉失衡」。

這種不平衡可能源於多種因素:

  • 生活習慣與姿勢: 長時間的久坐、翹腳、或單邊使用提重物等習慣,會讓身體長期處於非對稱的姿勢,導致某些肌肉習慣性地縮短(緊繃),而對側肌肉則被拉長(無力)。例如,總是坐在電腦前,頭部不自覺地前傾,這會導致頸部後側肌肉緊繃,而深層頸屈肌(脖子前方維持頭部穩定的肌肉)則變得無力。
  • 舊傷與代償: 過去的運動傷害或意外,即使已經痊癒,也可能在身體留下「代償模式」。意思是,為了避免疼痛或保護受傷區域,您的大腦會重新規劃動作路徑,讓其他肌肉來分擔原本受傷肌肉的工作。長此以往,這種代償就會導致原本健康的肌肉變得過度使用而緊繃,或變得不常用而無力。
  • 肌筋膜限制: 我們的身體被一層緻密的結締組織網絡所包裹,稱為「肌筋膜」。這層筋膜就像是身體的「保鮮膜」,將肌肉、器官和骨骼連結在一起。當筋膜因為受傷、發炎或長期不良姿勢而變得緊繃、僵硬,甚至出現「激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也就是筋膜上特別緊繃的敏感點,觸壓時會引發痠痛或傳導痛,就會像沾黏的蜘蛛網一樣,限制了身體的活動範圍,特別是朝向某一側的動作。

當肌肉失衡或筋膜限制發生時,不僅可能導致動作受限,也常是疼痛的根源。這就好比機器零件長期處於不對稱的磨損,最終會導致故障。因此,理解並改善這種動作不對稱性,是維持身體健康、預防傷害的關鍵。

深入剖析:是什麼限制了您的動作?

要理解為什麼某些動作一邊能做得到,另一邊卻不行,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後的生理機制。這通常與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有關:

  • 肌肉力量與耐力不足: 某些動作需要特定肌肉群的協同作用。如果其中一側的肌肉力量較弱或耐力不足,就無法有效完成動作。例如,舉重時單側手臂無法舉起相同的重量,這可能就是力量不平衡的表現。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單側的腰部或臀部疼痛,這往往與他們的核心肌群力量不對稱有關。研究也指出,肌力不足是導致動作受限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 肌肉長度與柔軟度受限: 緊繃的肌肉就像縮水的橡皮筋,會限制關節的活動範圍。例如,當您嘗試將手臂高舉過頭時,如果胸大肌或闊背肌過於緊繃,就會限制肩關節的屈曲或外展。這也就是為什麼您會覺得某一側的手臂舉不高。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是一種肌肉在拉長過程中產生力量的方式,它能有效幫助肌肉恢復正常長度並提升柔軟度。
  • 關節活動度障礙: 關節本身可能因為退化、受傷或長期缺乏活動而變得僵硬,限制了其正常的活動範圍。這時,即使周圍的肌肉放鬆,關節本身也無法順暢地移動。物理治療中的「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正是針對此問題,透過專業手法輕柔地帶動關節活動,恢復其應有的功能。
  • 神經系統的影響: 神經系統就像身體的「電線」,負責傳遞大腦的指令給肌肉,並接收來自身體的感覺訊息。如果神經通路受到壓迫或刺激,例如椎間盤突出導致的坐骨神經痛,就會導致肌肉無力、感覺異常,進而影響動作的協調性和活動度。此外,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如果出現問題,也會讓您無法準確控制身體,導致動作不對稱或不協調。
  • 肌筋膜激痛點的影響: 激痛點不僅會引起局部疼痛,還會導致「傳導痛」(Referred Pain),將疼痛轉移到遠離激痛點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激痛點會引起肌肉緊繃、無力,並改變肌肉的收縮模式,進而影響整個動作鏈。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觸診」(Palpation)來判斷問題根源,也就是用手感受肌肉的張力和激痛點的位置。

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在家也能開始改善!

了解了原因,接下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以下我提供幾個簡單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幫助您在家就能開始改善動作不對稱的問題。請記住,這些動作的目標是輕柔地伸展和啟動肌肉,切勿勉強,任何不適都應立即停止。

自我檢測一:坐姿軀幹扭轉測試

這個測試可以幫助您了解左右兩側軀幹旋轉的活動度差異。

  • 起始姿勢: 端坐在沒有扶手的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膝蓋與臀部同寬,身體挺直,雙手輕放胸前。
  • 動作過程: 緩慢地向右邊扭轉您的軀幹,盡量轉到您覺得舒適的極限,同時保持骨盆不動。注意,不要過度用力。感受轉動的程度與緊繃感。回到起始位置後,再緩慢地向左邊扭轉,重複上述步驟。
  • 呼吸配合: 轉動時緩慢吐氣,回到中間時吸氣。
  • 感受度提醒: 感受兩側軀幹扭轉時的順暢度、緊繃感與活動範圍。哪一邊感覺比較緊繃、難以轉動?
  • 常見錯誤提醒: 身體前傾或後仰、骨盆跟著轉動、肩膀聳起。請專注於軀幹的旋轉,保持背部挺直。
  • 建議次數與頻率: 左右各執行1次,用於自我評估。

和緩運動一:貓牛式變奏 – 脊椎節段式伸展

這個動作有助於增加脊椎的柔軟度,特別是您在坐姿軀幹扭轉測試中發現較為受限的一側。它能輕柔地活動脊椎,改善肌筋膜的緊繃,並喚醒您對脊椎各節段的感知。

  • 起始姿勢: 採四足跪姿,雙手在肩膀正下方,膝蓋在臀部正下方。背部平坦,頸部與脊椎保持一直線。
  • 動作過程:
    • 吸氣時(牛式): 想像有一條線拉著您的骨盆尾骨向上,輕輕向下凹陷您的下背部,同時抬頭,目光朝前,感受脊椎一節一節地伸展,胸部輕微擴張。
    • 吐氣時(貓式): 想像有一條線拉著您的肚臍向上,弓起您的背部,像貓咪一樣拱起,同時下巴內收,目光看向肚臍。感受背部肌肉的伸展與核心肌群的啟動(腹部微微收緊,就像穿上了一件「緊身衣」,這會訓練到您的「核心肌群」,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
  • 側向伸展(針對受限側): 在吐氣弓背時,輕微將身體向您覺得較為緊繃的那一側彎曲(例如,如果您右側扭轉受限,就將身體向右側彎曲,想像您的右髖骨與右肩靠近),感受側腰和背部的伸展。吸氣回到中間,然後重複貓牛式。
  • 呼吸配合: 吸氣下凹,吐氣弓背。側彎時保持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脊椎從尾骨到頸部一節一節的活動,不要僵硬地一次完成。在側向伸展時,感受身體側面的拉伸感。
  • 常見錯誤提醒: 動作過快、僅移動頸部或腰部、手肘打直鎖死。動作應緩慢而流暢,避免關節鎖死,感受每個脊椎節段的啟動。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動作重複8-12次,每天進行2-3組。

和緩運動二:側躺髖外展 – 啟動臀中肌

這個動作主要針對髖部穩定肌群,特別是臀中肌,它對於單腳站立的穩定性及走路時的骨盆穩定性至關重要。許多人單側站立不穩,往往是臀中肌力量不足所致。

  • 起始姿勢: 側躺於地面,身體呈一直線,下方手臂可枕在頭下,上方手輕放身前維持平衡。雙腿伸直並併攏。
  • 動作過程:
    • 啟動: 緩慢吸氣,在吐氣時,將上方腿筆直地向上抬高,感受臀部外側肌肉(臀中肌)的發力。抬高的高度不需過高,約45度即可,重要的是保持骨盆穩定不晃動,並避免身體向前或向後滾動。想像您的骨盆像是放在桌面上的杯子,不能打翻。
    • 緩慢放下: 緩慢吸氣,將腿放回起始位置。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臀部外側肌肉的收縮和微熱感。如果感覺大腿外側(闊筋膜張肌)或腰部有明顯痠痛,表示可能使用了錯誤的肌肉代償,需要調整。
  • 呼吸配合: 抬腿時吐氣,放下時吸氣。
  • 常見錯誤提醒: 骨盆後傾或前傾、身體晃動、腳尖向上勾起。請確保骨盆保持中立位,腳尖向前,專注於臀部外側肌肉的發力。
  • 建議次數與頻率: 針對較不穩定或感覺較弱的那一側,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3組。

當自我保健仍不足:尋求專業物理治療的協助

以上這些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可以幫助您初步了解身體的不對稱性,並進行一些基礎的改善。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

如果您的動作不對稱問題長期存在,並且伴隨疼痛、僵硬感持續未改善,或是您希望能夠更精準地找到問題的根源並獲得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那麼,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幫助將是最佳選擇。

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的物理治療師會透過詳細的問診與身體評估,精準判斷您的動作不對稱是由於肌肉無力、過度緊繃、關節活動度受限,還是神經功能受損。評估內容可能包含:

  • 姿勢評估: 觀察您站立、坐姿時身體的對稱性,例如肩高、骨盆位置等。
  • 動作分析: 透過一系列的功能性動作測試,找出哪些動作模式存在問題,以及左右兩側的差異。
  • 肌力測試: 評估特定肌肉的力量,找出無力或過度代償的肌肉。
  • 關節活動度測量: 測量各關節的活動範圍,判斷是否有僵硬或受限。
  • 特殊檢查: 針對您描述的疼痛或不適,進行特定的神經或肌肉測試。

根據評估結果,物理治療師將為您量身打造一套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可能包含: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透過專業的「徒手技巧」,例如「肌筋膜放鬆」(Myofascial Release)、「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或「激痛點鬆解」(Trigger Point Release),來改善肌肉緊繃、筋膜沾黏和關節活動度。
  • 運動治療(Therapeutic Exercise): 設計專屬的強化訓練,增強特定無力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例如核心穩定訓練、本體感覺訓練、或離心肌力訓練。
  • 姿勢調整與衛教: 教導您正確的身體使用方式和姿勢,並提供日常生活的建議,預防問題再次發生。
  • 其他物理治療儀器: 如有需要,可能搭配熱敷、電療或超音波等儀器,加速組織修復和緩解疼痛。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肌肉失衡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肌肉列表索引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這篇文章將帶您全面了解身體的肌肉地圖,以及如何透過專業方法找回平衡與健康。

總結

身體的「動作不對稱」現象,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出訊號。它可能源於長期姿勢不良、舊傷代償,或深層的肌肉失衡與筋膜限制。透過今天的分享,您應該對「為什麼有些動作我一邊做得到,另一邊做不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文中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是您開啟自我保健的第一步。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特的,就像指紋一樣,因此,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在台北,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專業團隊,致力於提供最精準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幫助您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享受更優質的生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