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過度訓練」?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過度訓練」?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李鑌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熱愛運動的朋友,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很容易不小心就陷入「過度訓練」的困境。您是否也常常感到訓練後總是疲憊不堪,甚至表現停滯不前,或出現莫名的身體疼痛呢?這很可能是您的身體正在發出「過度訓練」的警訊。今天的文章,我將從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角度,帶您深入了解何謂「過度訓練」,並提供您簡易的自我判斷方法與有效的身體保健策略,幫助您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並持續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


什麼是「過度訓練」?它不只是肌肉痠痛而已!

談到「過度訓練」,許多人可能直覺聯想到肌肉痠痛,認為只要休息夠了就好。但其實,這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全身性問題。「過度訓練」(Overtraining Syndrome, OTS)是指當訓練的量或強度,超出了身體能夠恢復的負荷能力時,導致生理、心理和運動表現上的一系列負面反應。它不僅僅是肌肉的局部疲勞,更是整個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失衡的綜合症狀。想像一下,您的身體就像一個不斷工作的機器,需要適當的保養和休息,如果長期超載運轉,最終必然會導致效能下降,甚至損壞。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來找我的運動愛好者,最常抱怨的就是持續的疲勞感、運動表現下降,以及反覆發生的疼痛。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往往就是身體的恢復速度跟不上訓練的破壞速度。我們的肌肉骨骼系統 在承受訓練壓力後,需要時間進行修復和適應。如果這個恢復過程被打斷或不足,就可能累積「微創傷」,導致慢性發炎、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僵硬(例如:肌筋膜緊繃)和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為什麼會發生過度訓練?深入淺出的成因探討

過度訓練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所致,它通常是多種壓力源累積的結果。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原因:

  • 訓練量與強度增加過快,恢復不足: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許多人為了快速達到目標,會急於增加訓練量或強度,卻忽略了身體所需的恢復時間。肌肉疲勞(Muscle fatigue)是身體發出的重要信號,如果沒有給予足夠的休息,肌肉和神經系統 就無法有效重建。長時間的疲勞累積,會導致運動單位的招募效率下降、肌肉耐力降低、甚至引起局部肌筋膜激痛點 的形成,這些激痛點是肌肉和筋膜中異常緊繃的「結節」,觸壓時會特別痠痛,並可能引發傳導痛到其他部位。
  • 睡眠不足與生活壓力: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黃金時間。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生長激素和皮質醇等賀爾蒙的分泌,阻礙身體的修復過程。此外,來自工作、家庭或其他方面的心理壓力,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使其更難從訓練中恢復。
  • 營養攝取不均衡: 身體的恢復和適應需要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素。如果飲食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或微量元素攝取不足,身體就缺乏修復組織、補充能量的「燃料」,自然無法有效地從訓練中恢復。
  • 心理壓力與動力喪失: 長期處於過度訓練狀態的人,除了生理上的疲憊,也常伴隨著心理層面的問題,例如焦慮、易怒、情緒低落,甚至對運動失去熱情。這是因為身體的生理失衡也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進而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

我是否「過度訓練」了?物理治療師教你簡易自我判斷

要判斷自己是否過度訓練,除了主觀感受,還可以透過一些客觀指標來評估。以下我將提供兩個簡易的自我檢測方法,讓您在家也能初步判斷。

清晨靜息心率檢測(Resting Heart Rate, RHR)

原理: 靜息心率是反映心臟功能和自主神經系統狀態的重要指標。過度訓練會使您的身體處於慢性壓力狀態,交感神經長期活躍,導致清晨靜息心率升高。

  • 起始姿勢: 每天早晨,在您清醒但尚未起床,身體仍處於完全放鬆狀態時進行。您可以選擇仰臥或側臥。
  • 動作過程: 將食指和中指輕輕放在頸部的頸動脈(位於氣管旁)或手腕的橈動脈(位於大拇指下方,手腕內側),感受脈搏跳動。
  • 呼吸配合: 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無需刻意調整。
  • 感受度提醒: 確保您能清晰感受到脈搏跳動,避免用力過度壓迫。
  • 常見錯誤提醒: 不要剛醒來就馬上坐起或活動,否則心率會受影響。請連續測量 3-5 天取平均值,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天測量 1 分鐘,記錄數據並與您平常的平均值進行比較。如果連續多天清晨靜息心率比平時升高 5-10 次/分鐘以上,且伴隨疲勞感,就可能是過度訓練的信號。

關節活動度與肌筋膜觸診(Joint Range of Motion & Myofascial Palpation)

原理: 過度訓練會導致肌肉僵硬、彈性下降,並可能形成肌筋膜激痛點。這些變化會直接影響關節的活動度,讓您感到身體變得僵硬、不靈活。

  • 起始姿勢: 坐在椅子上,保持身體直立,雙腳平放地面。
  • 動作過程:
    • 頸部活動度測試: 緩慢地將下巴靠近胸部(屈曲),然後抬頭看天花板(伸展)。接著,頭部向左右兩側轉動,並向左右兩側傾斜,感受每個方向的活動範圍。
    • 肩部活動度測試: 將雙臂側平舉至耳朵旁(肩外展),感受是否能輕鬆舉高,或者是否有任何阻礙或疼痛。
    • 大腿後側肌群(Hamstrings)觸診: 站立或坐姿,膝蓋微彎,用手指輕輕按壓大腿後側的肌肉(膕繩肌群)。從臀部下方開始,沿著大腿後側向下按壓,感受肌肉是否有特別緊繃或壓痛的「硬塊」。
  • 呼吸配合: 動作過程中保持自然、緩慢的呼吸。
  • 感受度提醒: 注意感受關節活動度是否受限,以及肌肉是否有緊繃感或壓痛點。正常的肌肉應該是柔軟有彈性的,不會有明顯的硬塊或壓痛。
  • 常見錯誤提醒: 動作不要過於快速或用力,以免造成拉傷。如果疼痛劇烈,請立刻停止。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天進行一次,在不同部位重複 2-3 次,記錄您的感受。如果發現特定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或肌肉有持續性的緊繃和壓痛,即使在休息後也沒有改善,這就是身體在告訴您,它需要更多的恢復和專業的評估。

如何預防和緩解過度訓練?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

一旦您發現自己可能處於過度訓練的邊緣,不必過於擔心。物理治療師能提供您寶貴的建議,幫助身體恢復平衡。以下是我會推薦給患者的幾個重點:

  1. 重視主動恢復(Active Recovery):

    除了被動休息,適度的低強度活動能幫助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廢物的清除,促進組織修復。

    • 輕度有氧: 散步、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以維持心率在最大心率的 50-60% 為宜。
    • 伸展運動: 溫和的全身伸展,特別是針對訓練後緊繃的肌群,能夠增加關節活動度,並放鬆筋膜。例如,您可以嘗試「貓牛式伸展」(Cat-Cow Stretch):
      • 起始姿勢: 呈四足跪姿,雙手在肩膀正下方,膝蓋在臀部正下方。
      • 動作過程: 吸氣時, 慢慢將腹部下沉,同時抬頭、提臀,讓脊椎呈弓形(像貓伸懶腰)。吐氣時, 緩慢地弓起背部,收縮腹部,同時低頭,視線看向肚臍(像貓咪弓背)。
      • 呼吸配合: 吸氣時下沉,吐氣時弓背,保持呼吸與動作的協調。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脊椎的每一節都在溫和地活動,從頸部到尾椎。避免在任何地方感到疼痛,如果感到不適,請減小動作幅度。
      • 常見錯誤提醒: 動作過快,或只動腰部而忽略胸椎與頸椎的連動。保持動作流暢,專注感受。
      • 建議次數與頻率: 重複 8-12 次,每天進行 2-3 組,或在運動前後進行。
  2. 著重神經肌肉控制訓練(Neuromuscular Control Training):

    這類訓練旨在提升大腦與肌肉之間的協調性,讓身體在運動時能更有效率地募集肌群,減少不必要的代償和耗損。

    • 本體感覺訓練: 赤腳在不平坦的表面行走、使用平衡墊或 BOSU 球進行單腳站立,這能訓練您身體對於位置和動作的感知能力。
    • 核心穩定訓練: 學習正確啟動核心肌群,例如進行「死蟲式」(Dead Bug)運動:
      • 起始姿勢: 仰臥在地板上,膝蓋彎曲呈 90 度,腳掌離地,讓小腿與地板平行。雙臂向上伸直,垂直於地面。
      • 動作過程: 吐氣時, 緩慢地將右臂向後伸展,同時左腿向前伸直,讓手臂和腿部盡量接近地面,但不要觸碰地面,保持核心穩定。吸氣時, 緩慢將右臂和左腿恢復到起始位置。接著換邊執行,左臂與右腿同時伸展。
      • 呼吸配合: 吐氣時伸展肢體,吸氣時收回。確保腹部保持收縮,不要拱起下背。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腹部肌肉的收縮,穩定脊椎,避免腰部離開地面。如果難以控制,請減小手臂和腿部伸展的幅度。
      • 常見錯誤提醒: 下背部拱起,或者動作過快導致身體晃動。請確保動作緩慢且受控。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邊重複 8-12 次,每天進行 2-3 組。
  3. 適當的按摩與徒手治療(Massage & Manual Therapy):

    專業的按摩 和徒手治療 可以幫助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和筋膜,改善血液循環,減少肌筋膜激痛點的疼痛。

    • 肌筋膜放鬆: 物理治療師會使用特定手法釋放筋膜的限制,改善組織彈性。
    • 深層組織按摩(Deep Tissue Massage): 針對深層肌肉的緊繃,有助於緩解慢性疼痛和僵硬。
    • 徒手關節鬆動術: 若關節活動度受限,物理治療師會透過溫和的徒手技術,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過度訓練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常見運動傷害與身體疼痛的疾病索引』終極指南。這個索引包含了從頭到腳的常見問題,以及對應的治療與預防方法。


結語:傾聽您的身體,尋求專業協助

「過度訓練」並非絕症,只要我們能及早識別並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身體都能恢復平衡。作為李鑌物理治療師,我一直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傾聽您身體發出的信號,是保護自己最重要的第一步。適當的休息、均衡的營養、壓力管理,以及科學化的訓練,都是避免過度訓練的關鍵。

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例如評估您是否有潛在的肌肉失衡、關節功能障礙,或神經肌肉控制問題,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尤其在台北這樣步調快速的城市,我們更需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致力於提供個人化、專業且有溫度的物理治療服務。我們相信,透過精準的評估和量身打造的治療計畫,每個人都能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享受更健康、更活躍的生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