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肩夾擠症候群是什麼?健身房臥推總是肩膀痛的你必看
肩夾擠症候群是什麼?健身房臥推總是肩膀痛的你必看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資深物理治療師林哲銘。很高興能在這裡為大家提供專業的健康資訊。今天,我想和所有熱愛健身、特別是喜歡臥推的朋友們,好好聊聊一個健身房常見的「隱形殺手」——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候群是什麼?健身房臥推總是肩膀痛的你必看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每次走進健身房,滿懷熱情地準備臥推,但當槓鈴慢慢下放,或是推起接近頂點時,肩膀深處卻傳來一陣刺痛?那種不適感讓你無法盡情訓練,甚至開始害怕臥推?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篇文章你一定要仔細閱讀,因為你的肩膀很可能正在經歷「肩夾擠症候群」的困擾。
作為一名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執業的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健身愛好者來找我求助時,最常抱怨的就是臥推時肩膀的刺痛感。他們往往以為是訓練量太大、肌肉拉傷,但經過仔細評估後,我發現這些問題通常不是單純的肌肉損傷,而是更深層的生物力學失衡所導致。
那麼,究竟什麼是肩夾擠症候群呢?簡單來說,肩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就像你的肩膀關節裡有個「小門」,當你手臂上舉或做出某些動作時,這個小門內的空間變得狹窄,導致裡面的結構被「夾住」。想像一下,你的肩膀關節就像一個精密的機械裝置,而肩夾擠症候群,就是這個裝置中的旋轉肌群 (Rotator Cuff Muscles) 肌腱 或是肩峰下滑囊 (Subacromial Bursa)(一種減少摩擦的潤滑囊,就像關節裡的軟墊)在肩峰(肩胛骨前端的骨性突出)和肱骨頭(上手臂骨的頂端)之間受到壓迫,進而產生疼痛、發炎和活動受限的症狀。這種疼痛通常會隨著你手臂抬高到約 60 到 120 度之間 而加劇。
為什麼臥推會導致肩膀夾擠?探討核心原因
許多朋友可能會納悶:「我明明只是平躺著臥推,又不是手臂高舉過頭,怎麼也會夾擠?」這就牽涉到身體生物力學 (Biomechanics) 的精妙之處了。我會從以下幾個關鍵面向來解釋:
- 旋轉肌群的失衡與疲勞:你的旋轉肌群是環繞在肩膀周圍的四塊小肌肉(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它們像是肩關節的「穩定器」,負責控制手臂的轉動與抬高,並讓肱骨頭穩穩地待在肩胛骨的關節窩內。在臥推時,大重量會對肩膀產生巨大的壓力,如果旋轉肌群的力量不足、耐力不夠,或是沒有在正確的時機點啟動,肱骨頭就可能在動作過程中往上「頂」,進而壓迫到上方的肌腱和滑囊。臨床上,我們也發現許多健身愛好者過度訓練大肌肉群(如胸大肌、三角肌前束),卻忽略了旋轉肌群和肩胛骨周圍的小肌群訓練,導致肌力失衡。這種失衡會改變肩關節的運動模式,增加夾擠的風險。
- 肩胛骨的動態不穩定 (Scapular Dyskinesis):肩胛骨 (Shoulder Blade) 就像是手臂的「地基」,它必須在每一次動作中穩定且流暢地移動。如果你的肩胛骨在臥推時無法提供良好的穩定或正常向上旋轉,例如過於前傾或內旋,就會減少肩峰下方的空間,使得夾擠更容易發生。長期姿勢不良(如駝背、圓肩,這會影響你的胸椎活動度)也會讓肩胛骨習慣性地處於一個不利於肩膀活動的位置,即使在臥推這種看似不複雜的動作中,也會誘發問題。
- 胸椎活動度不足:許多人為了在臥推時創造更大的活動範圍,會過度弓背,其實這多半是來自腰椎的代償,而非胸椎應有的伸展。如果你的胸椎活動度不足,肩膀在執行臥推時就會代償,例如無法有效將肩胛骨向後收和下沉。這種代償會讓肩關節更往前突出,進而增加夾擠的風險,尤其是在臥推下放至最低點時,肩膀前側會感到特別不適。
- 肌筋膜緊繃 (Myofascial Tightness):肌筋膜 (Myofascial) 就像包裹著肌肉和器官的一層層蜘蛛網狀的結締組織,負責連結、支持全身,也對疼痛傳遞扮演重要角色。胸大肌、胸小肌及闊背肌等胸部和背部肌肉的過度緊繃 會把肩膀向前拉,讓肩胛骨難以正確地向後下沉,進一步擠壓肩峰下的空間。
臥推的常見錯誤姿勢與改善策略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來找我諮詢的健身朋友,他們的臥推姿勢雖然看似「標準」,但卻隱藏著一些對肩膀不利的細節。以下是幾個最常見的錯誤姿勢,以及它們如何導致肩夾擠:
- 手肘過度外張 (Elbow Flare):臥推下放時,如果手肘向外張開角度過大(接近90度),會讓肩膀處於過度外展且內旋的位置,直接壓迫到旋轉肌群。
- 肩胛骨未收緊下沉 (Lack of Scapular Retraction & Depression):在臥推的整個過程中,保持肩胛骨向後收緊並下沉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做,肩膀會聳起,導致肩峰下的空間變小,容易夾擠。
- 槓鈴下放位置過低或過高:下放位置太低會讓肩膀過度伸展,增加前側關節囊的壓力;太高則可能減少啟動胸肌的力量,讓肩膀承受更多負擔。
- 過度追求大重量,忽視動作控制:當重量超出你的身體神經肌肉控制 (Neuromuscular Control) 能力時,身體會開始代償,導致姿勢跑掉,增加受傷風險。神經肌肉控制是你的大腦和肌肉之間溝通、協調的能力,決定了你如何精準地控制身體動作。
居家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找回肩膀健康
現在,身為林哲銘物理治療師,我將提供幾個你可以立刻執行的自我檢測方法和簡單的和緩運動,幫助你初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開始改善肩夾擠問題。
居家自我檢測:簡易肩外旋活動度測試
這個測試可以初步評估你的肩關節外旋活動度是否受限,而外旋受限常常是肩夾擠的間接指標之一。
- 起始姿勢:舒適地站立,背部貼近牆壁,手臂自然下垂。將手肘彎曲90度,讓前臂朝前,手掌朝內。
- 動作過程:保持手肘緊貼身體兩側,手腕放鬆,慢慢地將前臂向外旋轉,盡可能地讓手背貼近牆壁。
- 呼吸配合:自然呼吸即可,過程中不需憋氣。
- 感受度提醒:應該會感覺到肩膀後側有些微的拉伸感。如果你在動作過程中,手肘就已經無法貼緊身體,或者肩膀前側出現疼痛,這可能表示你的肩外旋活動度受限,或旋轉肌群有緊繃、失衡的情況。
- 常見錯誤提醒:為了讓手背貼牆而將手肘抬離身體。
- 拱腰或聳肩來代償旋轉角度。
- 過程中出現明顯疼痛,請立即停止。
- 建議次數與頻率:觀察左右兩邊的差異。如果發現有明顯受限或疼痛,建議諮詢專業物理治療師。
和緩運動一:胸椎伸展與旋轉 (Thoracic Extension & Rotation)
胸椎活動度是肩膀健康的重要基礎,它能有效幫助肩胛骨穩定在正確的位置。
- 起始姿勢:跪姿或坐姿,將滾筒 (foam roller) 放在上背部肩胛骨下方位置,雙手環抱胸前或抱頭,手肘靠近耳朵。
- 動作過程:
- 伸展:吐氣,慢慢將身體向後仰,讓胸椎在滾筒上緩慢伸展,感受上背部肌肉的放鬆與伸展。視個人狀況,可以將滾筒稍微向上或向下移動,找到緊繃的點進行伸展。
- 旋轉:在伸展的基礎上,吸氣時將一側手肘帶向地面,感受胸椎的輕微旋轉,吐氣回到中間,換另一側。
- 呼吸配合:伸展時緩慢吐氣,收回時吸氣;旋轉時,在旋轉方向的終點停留,緩慢呼吸。
- 感受度提醒:應該感受到上背部的輕微伸展與活動度的增加,而非腰部或頸部的壓力。
- 常見錯誤提醒:過度弓腰,將壓力集中在腰椎。
- 頸部過度後仰,導致頸部不適。
- 動作過快或幅度過大,可能造成不適。
- 建議次數與頻率:伸展動作每個位置停留 15-30 秒,重複 3-5 次。旋轉動作每側 5-8 次,共 2-3 組。每天可進行 1-2 次。
和緩運動二:肩胛骨穩定訓練 - Y字伸展 (Scapular Y-Raise)
這個動作能有效訓練下斜方肌和前鋸肌等肩胛骨穩定肌群,幫助你在臥推時更好地控制肩胛骨。
- 起始姿勢:俯臥在墊子上,額頭輕輕貼地,雙臂向前伸直,手掌朝下,身體呈「大字型」,確保肩胛骨有下沉的感覺。
- 動作過程:
- 預備:吸氣,將肩胛骨輕輕地向後收攏並下沉,好像要把肩胛骨往褲子口袋的方向放。
- 抬高:吐氣,在保持肩胛骨下沉的同時,慢慢將手臂抬離地面,形成一個「Y」字形,感受上背部肌肉的收縮。手臂抬高的高度以不聳肩為原則。
- 放下:吸氣,緩慢且有控制地放下手臂回到起始位置。
- 呼吸配合:準備時吸氣,抬高時吐氣,放下時吸氣。
- 感受度提醒:主要感覺應該來自上背部的肩胛骨中間和下方區域,而不是頸部或肩膀前側。
- 常見錯誤提醒:聳肩,將力量集中到上斜方肌。
- 腰部過度拱起,造成腰椎壓力。
- 手臂抬得太高而無法控制肩胛骨。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組 10-15 次,共 2-3 組。動作宜慢,確保品質。每天可進行 1-2 次。
和緩運動三:離心旋轉肌群訓練 - 肩外旋離心收縮 (Eccentric External Rotation)
這項訓練特別針對強化旋轉肌群在肌肉伸長時的控制能力,也就是離心收縮 (Eccentric Contraction),這對於預防夾擠和增強肩膀穩定性至關重要。
- 起始姿勢:側臥於墊子上,上方的手臂手肘彎曲90度,緊貼身體側邊,前臂放在身體前方,手掌朝下。下方的手輕輕扶住上方的手肘以維持穩定。可以手持一個輕量啞鈴(0.5-1公斤即可)或彈力帶的一端,另一端固定。
- 動作過程:
- 主動向外:用另一隻手或借助重力,將手中的啞鈴/前臂帶到最大的外旋範圍(手掌朝天花板)。
- 緩慢向內:緩慢吐氣,花費 3-5 秒的時間,慢慢地將啞鈴/前臂「抵抗重力」帶回起始位置(手掌朝身體前方)。感受肩膀後側和外側肌肉在伸長時的控制力。
- 呼吸配合:主動向外時輕輕吸氣,緩慢向下時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應該感受到肩膀後側肌肉的緩慢、穩定發力,而非前側或上側的疼痛。
- 常見錯誤提醒:下放速度過快,失去離心控制。
- 手肘離開身體,或用身體晃動來代償。
- 重量過重,導致動作失控或疼痛。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組 8-12 次,共 2-3 組。由於是離心訓練,著重於緩慢控制。每天可進行 1 次。
綜合物理治療策略:林哲銘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
以上這些自我檢測與運動,是幫助你初步改善肩夾擠症狀的重要步驟。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肩夾擠的成因也可能因人而異。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你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者疼痛反覆發作,甚至影響到日常活動,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您的個人狀況量身定制,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面向:
- 全面評估與診斷:我們會透過詳細的問診,了解您的疼痛模式、運動習慣和生活方式。接著,林哲銘物理治療師會進行一系列的理學檢查,包含肩關節的活動度、肌肉的長度與張力、肌力測試、肩胛骨的動態控制,以及頸椎和胸椎的相關評估。我們也會運用神經肌肉評估 的專業知識,精準找出導致夾擠的根本原因。
- 手動治療 (Manual Therapy):針對緊繃的肌筋膜 和關節,林哲銘物理治療師會運用深層組織按摩、筋膜鬆動術、關節鬆動術 等手動治療技巧,來改善軟組織的延展性 和關節活動度,為肩膀創造更多的活動空間。手動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疼痛敏 感度並立即改善關節功能。
- 個人化運動治療 (Exercise Therapy):我們會根據您的評估結果,設計一套循序漸進的運動處方。這可能包括:
- 旋轉肌群強化:特別是離心訓練,強化肌肉在拉長時的控制能力,提升肩膀穩定性。
- 肩胛骨穩定性訓練:教導您如何正確啟動和控制肩胛骨周圍的肌肉,確保在臥推或其他動作時,肩胛骨能成為穩固的平台。
- 胸椎活動度訓練:改善上背部的靈活性,讓身體能夠更好地伸展,減少肩膀的代償。
- 核心肌群訓練:強化你的核心肌群,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以及穩定脊椎與骨盆,讓四肢能有效發力的深層肌肉群,進而提供更好的整體穩定性。
我們也會指導您正確的臥推姿勢和技巧,從根本上糾正生物力學問題,讓您能夠安全且有效地回到健身訓練。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肌肉骨骼疼痛 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找出疼痛根源,邁向健康生活終極指南。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在台北的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無痛且充滿活力的身體。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