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術後的物理治療復健計畫

鎖骨骨折術後的物理治療復健計畫:重拾肩臂自如的關鍵之路

鎖骨骨折術後的物理治療復健計畫:重拾肩臂自如的關鍵之路


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林哲銘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遇見許多因「鎖骨骨折」而感到沮喪與不安的朋友。或許您此刻正在經歷手臂僵硬、疼痛難耐,甚至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像從前一樣輕鬆地舉起手、擁抱家人,或是回到您熱愛的運動場上。這份擔憂,我完全能理解。鎖骨骨折不僅僅是骨頭斷裂,它更會影響到整個肩關節複合體的功能,進而限制您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

手術雖然成功修復了骨折,但這只是復健之路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透過專業的「鎖骨骨折術後的物理治療復健計畫」,安全、有效地引導身體恢復,避免「次級損傷」(例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慢性疼痛),並最終重拾肩臂的活動自如,才是您最關心的事。今天,我將從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角度,帶您深入了解鎖骨骨折術後復健的每個重要環節,以及「為什麼」這些步驟至關重要。

為什麼鎖骨骨折術後復健如此重要?不只骨頭長好就好!

鎖骨位於胸廓的上方,是連接軀幹與上肢的唯一骨性結構,在肩關節的穩定性與活動度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當鎖骨發生骨折後,即使透過手術進行內固定,其周圍的軟組織,包括肌肉、韌帶、關節囊等,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組織若未能獲得適當的照護與復健,可能導致:

  • 關節活動度受限: 術後初期為了保護傷口,肩關節常會固定不動。但長期不動會導致關節囊攣縮,影響肩關節的活動範圍,這在臨床上是我們最常看到的狀況。
  • 肌肉力量流失: 手臂懸吊或限制活動會使得肩部及手臂肌肉快速萎縮,尤其是影響肩關節活動的重要肌群。
  • 肩胛骨功能失衡: 鎖骨與肩胛骨緊密相連,鎖骨受傷會連帶影響肩胛骨的正常活動模式,進而改變整個肩帶的「生物力學」(身體運動時的力學原理)。這可能導致長期性的肩部疼痛或功能障礙。
  • 本體感覺下降: 我們的身體擁有「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姿勢與運動的感知能力。受傷與術後固定會讓肩部本體感覺變差,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即使骨頭長好了,您仍可能覺得動作笨拙或不協調。

物理治療的介入,不僅是加速癒合,更是要透過精準的評估 與個人化的運動引導,重建這些重要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次級損傷」(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確保您能安全地回到正常生活。

林哲銘物理治療師的術後復健三階段指南

作為物理治療師,我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骨折類型、固定方式、癒合進度以及生活需求,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復健計畫。然而,普遍而言,「鎖骨骨折術後的物理治療復健計畫」通常會循序漸進地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保護與早期活動(術後約0-4週)

    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保護骨折處的穩定,同時輕柔地維持周圍關節的活動度,控制疼痛與腫脹。許多來找我的台北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這個時期的疼痛與僵硬感。

    • 疼痛與腫脹控制: 我會教導您使用冰敷來緩解局部疼痛和腫脹,並指導您正確的姿勢擺位 以減少肩部壓力。
    • 溫和關節活動: 透過被動或輔助性的運動,輕柔地活動手肘、手腕與手指,避免這些遠端關節僵硬。

    居家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一:溫和擺動運動

    這是術後初期非常安全的動作,能幫助您在不主動用力、不干擾骨折癒合的情況下,輕柔地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並促進血液循環以利消腫。

    • 起始姿勢: 站立,身體微微前傾,讓患側手臂自然放鬆下垂。非患側手可以扶著穩固的椅子或桌面,以提供支撐。重心放在非患側腳上。
    • 動作過程: 利用身體輕微的晃動,帶動患側手臂像鐘擺一樣前後擺動、左右擺動,或者輕輕地畫小圓圈。重點是「讓手臂被動地跟著身體晃動」,而不是主動用力擺動手臂。
    • 呼吸配合: 保持自然、深長的呼吸。在整個過程中,盡量放鬆肩部與頸部肌肉,避免憋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到肩關節處有輕微的牽引感或鬆動感,但不應引起任何疼痛。如果感覺疼痛,請立刻停止或縮小擺動的幅度。
    • 常見錯誤提醒:
      • 主動發力: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許多人會不自覺地主動用力去擺動手臂,這可能會對尚未完全癒合的鎖骨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請記住,是「身體帶動手臂」,而不是「手臂自己擺動」
      • 聳肩: 擺動時容易因緊張而聳肩,這會導致頸部和上斜方肌(肩頸上方的肌肉)緊繃。保持肩膀放鬆下沉。
      • 幅度過大: 剛開始時,擺動幅度應非常小,以無痛為原則,然後再逐漸增加。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組10-15次,每次3-5組,每天2-3次。
  2. 第二階段:逐步恢復活動度與肌力(術後約4-8週)

    當骨折處有初步癒合跡象,且疼痛控制良好時,我們會開始更積極地恢復肩關節的完整活動度,並啟動肩部肌肉的力量訓練。

    • 關節鬆動術: 物理治療師會使用溫和的「關節鬆動術」(Manual Therapy Techniques),也就是透過徒手施加壓力或牽引,幫助沾黏的關節囊恢復彈性,增加關節活動範圍。
    • 肩胛骨穩定訓練: 我發現許多患者,即使鎖骨癒合了,肩胛骨的控制能力卻變差了。這會影響手臂上舉和推的動作。因此,我們會開始進行肩胛骨周圍肌群的誘發與穩定訓練。

    居家自我訓練二:肩胛骨穩定訓練

    肩胛骨的穩定性是整個肩關節動作的基石。這個練習能幫助您重新激活並強化控制肩胛骨的深層肌肉,建立穩固的肩帶基礎。

    • 起始姿勢: 可以選擇俯臥(趴著),讓手臂自然地放在身體兩側,手心朝向身體;或坐在椅子上,保持背部挺直,手臂自然下垂。
    • 動作過程:
      • 肩胛骨內收: 吸氣時,輕輕地將您的肩胛骨往脊椎方向內收,想像要將兩片肩胛骨「輕輕地夾緊」,但注意不要聳肩。
      • 肩胛骨下壓: 吐氣時,感覺肩胛骨輕微地往下沉,遠離您的耳朵,同時保持背部挺直,胸口微微提起。您也可以結合這兩個動作,先內收再下壓,感受肩胛骨周圍肌肉的協同作用。
    • 呼吸配合: 動作發力時(內收或下壓)吸氣,放鬆時吐氣。確保呼吸順暢,不憋氣,有助於放鬆核心肌群。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會感受到肩胛骨內側(靠近脊椎)或下方的肌肉(如:菱形肌、下斜方肌)有輕微的收縮感,背部有溫和的緊實感。不應感覺頸部或上斜方肌(肩頸上方的肌肉,通常會因為聳肩而過度使用)過度用力或疼痛。
    • 常見錯誤提醒:
      • 聳肩: 這是最常見的代償動作,表示您使用了錯誤的肌肉。請確保您的肩膀保持下沉,不要往耳朵方向移動。
      • 過度用力: 動作應輕柔且有控制,不是用爆發力。目標是「感受」肌肉的啟動,而不是「挑戰」肌肉的力量。
      • 憋氣: 憋氣會導致身體僵硬,影響動作的流暢性與放鬆度。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動作重複10-12次,每次2-3組,每天1-2次。

    居家自我訓練三:等長收縮練習

    「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縮時,長度沒有改變,關節角度也沒有活動。這種練習能在不引起關節疼痛的情況下,安全地啟動肌肉,防止肌力過度流失。在術後早期或力量較弱時尤其適用。

    • 起始姿勢: 坐姿或站姿皆可,讓患側手臂靠近牆壁或穩固的物體。
    • 動作過程:
      • A. 向內推牆(針對肩部內收肌群): 患側手掌輕輕貼在牆壁上(手肘可微彎)。嘗試向內「推」牆壁,但確保手肘和身體都不動,只是感受到肌肉的收縮。保持5-7秒。
      • B. 向外推牆(針對肩部外展肌群): 患側手背或外側輕輕貼在牆壁上(手肘可微彎)。嘗試向外「推」牆壁,同樣保持手肘和身體不動。保持5-7秒。
      • C. 向前推牆(針對肩部屈曲肌群): 患側拳頭輕輕抵住牆壁(手肘微彎)。嘗試向前「推」牆壁,保持手肘和身體不動。保持5-7秒。
    • 呼吸配合: 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氣。憋氣會升高血壓,且不利於肌肉放鬆。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肩部周圍(如:三角肌、胸大肌、闊背肌等)相關肌肉的輕微緊張與收縮,但不應引起任何疼痛或不適。力道控制在感覺到肌肉啟動即可,約最大力量的30%左右。
    • 常見錯誤提醒:
      • 力道過大: 初期的等長收縮不宜用盡全力,以免對骨折處造成過大壓力。
      • 身體晃動或代償: 確保只有您目標的肌肉在發力,身體其他部位不應出現晃動或代償動作,例如彎腰、扭轉身體等。
      • 憋氣: 再次強調,請保持呼吸順暢。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方向的動作持續5-7秒,休息5秒,重複5-8次,每天進行1-2組。
  3. 第三階段:強化與功能性訓練(術後約8週至數月)

    此階段將著重於肌力的全面提升、關節穩定性的鞏固,以及重返日常活動甚至運動的功能性訓練。

    • 漸進式阻力訓練: 透過彈力帶、輕重量啞鈴或器械,系統性地強化肩部、背部及核心肌群的力量。這會訓練到您的「核心肌群」(軀幹深層肌肉,提供脊椎穩定性),以及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
    • 動作模式矯正: 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動態評估」(Dynamic Assessment),觀察您在進行日常動作(如:拿取高處物品、穿脫衣物)時,肩關節和肩胛骨的協調性,並針對不正確的動作模式進行糾正。
    • 本體感覺與平衡訓練: 進行閉眼平衡、不穩定平面訓練等,進一步提升肩部的穩定性和對意外狀況的反應能力。
    • 運動專項復健: 若您是運動員,我會根據您所從事的運動項目,設計專門的訓練,例如棒球選手的投擲動作分析,確保您安全地回歸賽場。

您的健康旅程,值得專業陪伴

「鎖骨骨折術後的物理治療復健計畫」是一段需要耐心與專業指導的旅程。上述提供的自我檢測與運動,雖然能作為您居家復健的輔助,但每個人的骨折狀況、身體反應與恢復進度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與客製化治療。

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僅憑網路資訊自行復健的朋友,常因動作不當或訓練不足,導致恢復不如預期,甚至產生新的問題,例如長期的肩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也就是肌肉或筋膜出現緊繃帶或激痛點,引起局部或轉移性疼痛的狀況。如果您的疼痛持續、活動受限,或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我們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團隊,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透過詳細的評估,找出您個人復健的關鍵點,並運用多種徒手治療(如:深層組織按摩、肌筋膜鬆弛術)及運動治療,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鎖骨骨折術後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終極指南。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