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後手腕痛,是扭傷還是骨折?

跌倒後手腕痛,是扭傷還是骨折?

跌倒後手腕痛,是扭傷還是骨折?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林哲銘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見證了無數因跌倒而受傷的案例,其中最常見且令人困擾的,莫過於跌倒後手腕痛的問題。許多朋友在跌倒時,為了保護身體會本能地用手撐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撐地跌倒」(Fall On Outstretched Hand, FOOSH)。這看似簡單的防禦動作,卻可能讓手腕承受巨大的衝擊力,導致疼痛隨之而來。

面對跌倒後手腕痛,您是否也曾疑惑:「這到底是單純的扭傷,還是骨頭斷裂了?」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我完全理解。今天,我將從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角度,帶您深入了解手腕扭傷與骨折的區別,提供您可以自行檢測與和緩的方法,並告訴您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

跌倒後手腕痛:為何難以分辨?扭傷與骨折的奧秘

當您的手腕在跌倒時承受衝擊,常見的受傷機制是身體重量加上動能的快速傳遞,集中在手腕關節上。這個衝擊力道會同時作用於手腕的骨骼和軟組織。

扭傷(Sprain):扭傷指的是手腕關節周圍的韌帶受到過度拉扯或撕裂。韌帶是連接骨頭與骨頭的強韌結締組織,主要功能是維持關節穩定性。在韌帶受傷後,身體會啟動發炎反應進行修復。常見的韌帶扭傷部位包括連接橈骨(前臂較粗的骨頭)與腕骨的韌帶,或是腕骨之間的韌帶。

骨折(Fracture):骨折則是骨頭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產生裂縫或斷裂。手腕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遠端橈骨,因為它位於手腕關節的承重區域。此外,位於手腕拇指側下方,狀似小船的舟狀骨,也是跌倒時容易骨折的腕骨之一,且因其血液供應特殊,若未妥善處理,容易造成癒合不良甚至壞死。

在臨床上,許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在初期會因為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而難以區分到底是扭傷還是骨折。這是因為兩者的初期症狀有許多重疊之處。然而,我發現,雖然症狀相似,但造成傷害的「物理機轉」「組織反應」卻大相逕庭,這也影響了後續的復原路徑。

舉例來說,如果是單純的韌帶扭傷,通常會伴隨局部的發炎與腫脹,但骨頭結構可能維持完整。然而,若骨頭出現骨折,除了局部腫脹與劇痛外,還可能伴隨外觀變形(雖然不一定肉眼可見),以及因骨頭斷裂導致的活動度大幅受限,甚至出現麻木感,這代表神經可能也受到壓迫或牽引。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無論是扭傷或骨折,專業的評估都至關重要。即使是輕微的跌倒後手腕痛,也應儘早尋求專業建議,才能確保手腕的功能性恢復,避免留下長期的後遺症。

如何初步判斷?物理治療師教您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

在您能前往診所進行專業評估前,有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和和緩運動,可以幫助您初步了解手腕的狀況,並減輕不適。請記住,這些方法是用來觀察和緩解,而非診斷。如果執行時感到劇烈疼痛或症狀加劇,請立即停止。

自我檢測一:輕柔活動度測試

這個測試旨在觀察手腕在不同方向活動時的疼痛程度和活動範圍,初步判斷是否有結構性的嚴重損傷。

  • 起始姿勢:舒適地坐著,將受傷的手臂放在桌上,手掌向上,保持手腕自然放鬆,不要用力。
  • 動作過程
    • 手腕上抬(伸腕):輕柔地將手背向上翹起,如同做出「停止」的手勢。
    • 手腕下壓(屈腕):輕柔地將手掌向下彎曲。
    • 手腕向小指側彎(尺偏):輕柔地將手腕向小指方向彎曲。
    • 手腕向拇指側彎(橈偏):輕柔地將手腕向拇指方向彎曲。
  • 呼吸配合:整個過程請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避免憋氣。
  • 感受度提醒:注意是否有任何方向的活動會引起劇烈、尖銳的疼痛,或感覺到關節被卡住。正常的活動應該是順暢且無痛的。如果疼痛超過3分(0-10分疼痛量表,0為無痛,10為最痛),或感覺有「卡住感」或「異常摩擦」,則需高度懷疑。
  • 常見錯誤提醒:切勿用力去「壓」或「扳」手腕,尤其是如果已經有明顯疼痛時。此測試的目的是觀察手腕在重力下的輕柔活動,而非挑戰極限。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個方向輕柔測試1次即可,主要目的在於觀察。

自我檢測二:骨骼觸診與壓痛點

這個測試是透過輕柔觸摸手腕特定骨頭區域,尋找是否存在骨折特有的「尖銳壓痛」

  • 起始姿勢:坐在椅子上,將受傷的手臂伸直,手掌輕輕握拳或放鬆,露出手腕背側。
  • 動作過程
    • 觸摸遠端橈骨:用另一隻手的指腹,輕柔觸摸手腕背側,前臂連接手腕處較大的骨頭(即橈骨)的末端,特別是靠近拇指側的部位。這裡是遠端橈骨骨折的常見位置。
    • 觸摸舟狀骨:找到您拇指根部,靠近手腕的位置,會有一個凹陷區,俗稱「解剖鼻菸盒」。輕柔地按壓這個凹陷區。舟狀骨骨折常發生於此。
  • 呼吸配合:保持自然呼吸。
  • 感受度提醒:如果您在輕輕按壓這些區域時,感覺到異常尖銳的疼痛,如同針扎一般,且與周圍肌肉的痠痛不同,這可能是骨折的警訊。
  • 常見錯誤提醒:避免用力按壓,尤其在已經有疼痛感時。此測試僅為初步判斷,不能取代X光檢查。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個點輕柔觸摸1次即可,主要為發現異常。

和緩運動一:握拳舒緩運動

這個運動能促進手腕和前臂的血液循環,幫助減輕腫脹和僵硬感,同時避免對受傷部位造成額外壓力。

  • 起始姿勢:您可以坐著或躺著,將受傷的手臂輕輕放在身體兩側或腿上,手腕保持自然中立的位置(不向上、向下或側彎)。
  • 動作過程
    • 緩慢、輕柔地將您的手掌慢慢握成一個鬆鬆的拳頭。不要用力緊握,感受指尖輕輕碰到掌心即可。
    • 接著,緩慢、輕柔地將拳頭完全鬆開,讓手指和手掌盡可能地伸展開來。
  • 呼吸配合:在整個動作過程中,保持自然、順暢的呼吸,不要憋氣。
  • 感受度提醒:這個運動應該是無痛的,或僅有極輕微的拉伸感。如果引起任何疼痛或不適,請立即停止,並將動作幅度縮小。它的目的在於「舒緩」而非「訓練」
  • 常見錯誤提醒:避免快速或用力地握拳、鬆開,這可能會刺激到受傷的組織。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次重複10-15下,每天可以進行3-5次。

和緩運動二:手腕輕柔繞圈

這個運動有助於維持手腕關節的輕微活動度,防止關節僵硬,並能以最小的壓力促進組織液的流動。

  • 起始姿勢:坐姿,手肘彎曲約90度,讓手腕和手掌懸空,不碰觸任何物體。您可以將手肘支撐在桌上以保持穩定。
  • 動作過程
    • 輕柔地將手腕順時針緩慢地畫小圈。想像您的指尖在空中畫出一個小圓。
    • 接著,輕柔地逆時針緩慢地畫小圈。
  • 呼吸配合:保持輕鬆自然的呼吸。
  •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感覺到手腕關節在輕柔地轉動,沒有任何卡頓、摩擦聲或疼痛。動作範圍應在「無痛區間」內。
  • 常見錯誤提醒:避免將手腕繞圈的動作幅度過大,或以疼痛為代價來完成動作。速度要慢而穩定,避免急促的動作。
  • 建議次數與頻率: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繞圈5-10次,每天可以進行2-3次。

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物理治療的專業介入

如果您的跌倒後手腕痛伴隨以下任何一種情況,請務必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例如骨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1. 明顯的外觀變形:手腕部位出現異常的腫脹、凹陷或歪斜。
  2. 劇烈疼痛且無法忍受:疼痛程度高於5分,且持續不退,甚至影響睡眠或日常生活。
  3. 完全無法活動手腕或手指:試圖輕柔移動手腕或手指時,疼痛劇烈或根本無法移動。
  4. 麻木或刺痛感:手腕或手指出現麻木、針刺感或冰冷感,這可能表示神經或血管受到壓迫。
  5. 疼痛持續不改善:即使經過休息和冰敷等初步處理,疼痛仍持續超過數天,甚至加重。

在我的物理治療所裡,我會針對您的跌倒後手腕痛進行全面且精準的評估。這不僅止於疼痛的部位,還包括:

  • 詳細病史詢問:了解跌倒的確切機制、衝擊方向,以及當下的疼痛感受,因為這些細節往往能提供重要的線索。
  • 身體動作評估:我們會觀察您手腕、前臂,甚至肩頸和軀幹的整體動作模式,因為有時問題可能源於遠端關節的代償或失衡。例如,腕部問題也可能與肘關節或肩關節的穩定性不足有關。
  • 特殊測試與觸診:透過一系列專業的理學檢查,例如壓力測試、特定韌帶測試,以及精確的觸診,來判斷是韌帶、肌腱、骨骼還是神經受到影響。例如,針對肌筋膜(myofofascial)問題,也就是包覆肌肉的結締組織出現激痛點,我們會透過觸診來確認。我發現,許多手腕疼痛其實與前臂的肌筋膜緊繃,甚至遠端的肩頸肌肉失衡有關聯。

我會根據評估結果,為您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這可能包括: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運用我的專業手法,輕柔地鬆動僵硬的關節,釋放緊繃的肌筋膜,並處理可能存在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s),這些點是肌肉內的緊繃結節,可能引起局部或轉移性疼痛。徒手治療的目的是恢復關節正常的活動度,減輕疼痛,並優化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
  • 運動治療(Therapeutic Exercise):根據您的恢復階段,設計漸進式的運動處方。初期會著重於輕柔的活動度維持和消腫,例如前面提到的握拳舒緩與手腕繞圈。隨著疼痛緩解,我們會加入強化手腕周圍肌群的運動,特別是訓練肌肉在「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狀態下的控制能力——這是一種肌肉在抵抗外力時,邊拉長邊收縮的訓練,對於肌腱修復和力量恢復非常重要。此外,我們也會針對「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進行訓練,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和肢體動態的感知能力,以提高手腕的穩定性和反應速度,預防再次受傷。
  • 疼痛管理與衛教:提供您關於疼痛的專業知識,例如什麼是「痛」,以及疼痛如何影響大腦和身體,讓您了解疼痛不只是生理的感受,還有心理層面。我會教導您正確的姿勢調整、生活習慣建議,以及自我照護的策略,讓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積極參與復健,例如在台北這個繁忙的都市中,如何避免手腕在通勤或工作時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手腕疼痛反覆發作,或是雖然不痛了,但總覺得手腕「使不上力」「怪怪的」。這往往是因為初期傷害沒有得到徹底的處理,或是缺乏足夠的功能性訓練。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透過精準的物理治療評估和個人化的復健計畫,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更能恢復手腕原有的功能,讓您自信地回到正常生活,甚至重拾運動樂趣。

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跌倒後手腕痛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

結語: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跌倒後手腕痛雖然常見,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受傷程度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我們將透過精確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 (02) 2717-7600。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