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需要治療嗎?足弓支撐與肌力訓練

「扁平足」需要治療嗎?足弓支撐與肌力訓練

「扁平足」需要治療嗎?足弓支撐與肌力訓練

親愛的讀者們,大家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林哲銘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人常常會因為雙腳的「扁平足」問題,默默承受著各種足部、膝蓋,甚至腰部的疼痛與不適。您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走沒幾步路,腳底板就開始隱隱作痛;或是逛街逛到一半,膝蓋便酸軟無力,甚至久站後腰部也跟著痠痛起來?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症狀,其實很可能都與您的足弓健康息息相關。

「扁平足」這個名詞,相信您一定不陌生。簡單來說,它指的是當您站立時,腳底板內側的足弓(也就是俗稱的「腳心」)塌陷,整個腳掌幾乎完全貼平地面的一種情況。您或許會想:「扁平足是天生的,需要治療嗎?」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身為物理治療師,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您:並非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積極的「治療」介入,但如果您的扁平足已經開始引起疼痛、步態不穩,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那麼採取行動來改善它,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臨床上,我們將扁平足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功能性扁平足(柔軟型扁平足)」「結構性扁平足(僵硬型扁平足)」。功能性扁平足通常在非承重(例如坐著或踮腳尖)時足弓會出現,但在承重(站立)時就會消失;而結構性扁平足無論在何種姿勢下,足弓都是塌陷的。這兩種情況的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專業評估如此重要。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扁平足,又為什麼它會帶來這麼多問題呢?這需要從我們的足部構造說起。足弓並非單純由骨頭構成,它是一個精密的結構,由骨骼、韌帶和肌肉共同維持。其中,幾塊關鍵的肌肉扮演著支撐足弓的重要角色,例如:

  • 脛後肌 (Tibialis Posterior Muscle):這條肌肉被譽為足弓的「鋼索」,它從您小腿後側延伸下來,附著在足部的骨骼上。當它收縮時,能有效提起足弓,維持其穩定性。
  • 足底 intrinsic 肌群(足部內在肌群):這些小而精密的肌肉深藏在您的腳底板中,像是維持帳篷形狀的內部支撐桿,它們負責足弓的精細控制與穩定。
  • 小腿後側肌肉群(腓腸肌與比目魚肌):雖然主要作用是幫助腳踝下壓和走路時的推進,但當它們過於緊繃時,也會間接限制足弓的正常活動度,導致足弓塌陷。

除了肌肉,「肌筋膜 (Fascia)」也扮演著關鍵角色。肌筋膜是一種貫穿全身的結締組織網絡,它包覆著肌肉、骨骼和器官。在足部,足底筋膜 (Plantar Fascia) 是維持足弓形狀的一條重要筋膜帶。如果這條筋膜過於緊繃或發炎,就可能導致足弓疼痛,進而影響足弓的正常功能。長期的扁平足,也會因為腳底生物力學改變,讓這條筋膜承受過大壓力,引起足底筋膜炎等問題。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來找我的患者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長時間行走或站立後的足部疲勞和疼痛。這正是因為扁平足導致足部缺乏有效的緩衝和推進力,使得足部肌肉和韌帶過度負荷。當足弓塌陷時,腳踝會過度向內旋轉,這會導致膝蓋向內扣(俗稱「X型腿」),進而影響到髖關節和骨盆的力學平衡,最終造成膝蓋疼痛、髖關節不適,甚至是下背痛。這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足部的問題會一層一層地往上影響整個身體的生物力學鏈。幸運的是,無論您的扁平足是功能性還是結構性,透過適當的足弓支撐、鞋具調整,以及最重要的足部肌力訓練,都能有效地改善症狀,甚至重建足弓功能。現在,我將分享幾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和居家運動,幫助您初步了解自己的足弓狀況,並開始進行自我保健。


居家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

  1. 簡易自我檢測:濕腳印測試 (Wet Footprint Test)

    這是判斷您足弓狀況最簡單直觀的方法之一。

    • 起始姿勢:將您的雙腳打濕,然後站立在一張平坦、顏色較淺且能留下印記的紙板或毛巾上。
    • 動作過程:保持正常站立姿勢,讓腳底板完整地印在紙板上。
    • 感受度提醒:確保腳掌完全承重,而非僅僅輕觸。
    • 結果判讀:
      正常足弓: 腳印中間(足弓處)會明顯內凹,只看到腳跟、腳趾及腳掌外側邊緣的印記。
      扁平足: 整個腳掌幾乎完全印在紙板上,足弓處的內凹不明顯,甚至完全填滿。
      高弓足: 腳印中間的內凹比正常足弓更明顯,可能只看到腳跟和腳趾部分的印記。
    • 常見錯誤提醒:測試時不要刻意用力踩,保持自然站立的姿態。
    • 建議次數與頻率:隨時進行,作為初步判斷。
  2. 足部內在肌群活化:縮足運動 (Short Foot Exercise)

    這是一個訓練足底深層穩定肌群的經典動作。這會訓練到您的「足部內在肌群」,也就是您腳底板深層、維持足弓形狀的小肌肉,而非表層控制腳趾的肌肉。

    • 起始姿勢: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在地面上,膝蓋彎曲約90度,腳掌完全承重。
    • 動作過程:想像用您的腳跟和腳趾前端作為支撐點,輕輕將足弓往上「縮短」,就像要讓腳掌變得更短、更高一樣,但不要讓腳趾彎曲或抓住地面。保持足弓抬高,維持5-10秒。緩慢放鬆,讓足弓回到起始位置。
    • 呼吸配合:保持平穩自然的呼吸。
    •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會感覺到足底深層肌肉的微弱收縮,足弓輕微抬高,但腳趾是放鬆的。如果感覺腳趾在用力抓地,表示發力錯誤。
    • 常見錯誤提醒:腳趾過度彎曲/抓地: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會讓腳趾屈肌代償,而非訓練到足弓內在肌群。
      用力過猛導致抽筋: 剛開始只需輕微嘗試,慢慢增加力度。
      腳掌內翻: 保持腳掌平貼地面,只是足弓抬高。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天進行3組,每組10-15次,可逐漸增加維持時間。
  3. 訓練足踝穩定:腳跟抬高運動 (Heel Raises with Arch Control)

    此動作有助於強化小腿後側肌群(特別是脛後肌)以及足弓的穩定控制,尤其注重「離心收縮 (eccentric contraction)」的訓練,也就是肌肉在拉長狀態下抵抗阻力的能力。

    • 起始姿勢:站立,雙手輕扶牆壁或穩固的椅子以保持平衡,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
    • 動作過程:向上抬起: 緩慢地抬高腳跟,用腳趾前端支撐身體,同時意識地控制足弓不要塌陷,盡量保持足弓弧度。可以想像足部是「短而有力的」。維持: 在最高點停留1-2秒,確保足弓保持穩定。緩慢下放(離心收縮): 緩慢且有控制地將腳跟放回地面,這個下放的過程越慢越好,數到3-5秒再回到地面。這是訓練足弓穩定性最關鍵的部分。
    • 呼吸配合:抬高時吸氣,下放時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會感覺到小腿肚和足底深層肌肉的協同發力。尤其是在下放的過程中,會感覺到小腿肌肉被拉長並抵抗重力。
    • 常見錯誤提醒:足弓塌陷: 抬起和下放時都未能維持足弓弧度,導致腳踝向內側滾動。
      下放過快: 失去對離心收縮的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身體搖晃: 輕扶牆壁有助於專注在足踝控制。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天進行3組,每組10-15次。初期可扶牆訓練,待穩定後嘗試徒手。

除了這些運動,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也極為重要。鞋子應該提供足弓適度的支撐,並確保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過度扁平或缺乏支撐的鞋子,如某些休閒鞋或拖鞋,可能會加劇扁平足的影響。扁平足的改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持續的足弓訓練和良好的足部習慣,能幫助您顯著減輕不適。在台北這座城市,無論您是學生、上班族還是退休族,長時間的步行或站立都是常態,足部的健康更是不可忽視。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足弓塌陷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列表索引』終極指南。


總結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