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從PRICE到PEACE & LOVE

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從PRICE到PEACE & LOVE

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從PRICE到PEACE & LOVE

你好!身為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林哲銘物理治療師,我很高興能和大家深入探討一個大家可能都曾面臨的挑戰:「急性運動傷害處理」。無論您是熱衷於運動的愛好者,還是偶爾鍛鍊的上班族,在享受運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扭傷、拉傷或撞傷。當這些不速之客降臨時,您知道如何正確地應對,才能讓身體更快地回到最佳狀態嗎?


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從PRICE到PEACE & LOVE

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運動愛好者朋友,在面對急性運動傷害時,最常採取的處理方式就是廣為人知的 PRICE 原則。這個原則確實是處理急性傷害的基礎,但在近年來,隨著對身體復原機制的理解日益深入,我們發現僅僅遵守PRICE可能不夠全面。因此,現代物理治療更推崇一個更進階、更符合身體自然修復過程的指引:PEACE & LOVE 原則。今天,我將帶您一起深入了解這兩個原則的精髓,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您的日常自我照護中,幫助您在受傷時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加速復原,並建立對「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專業信任感。


傳統的基石:PRICE原則,您做對了嗎?

當急性運動傷害發生在您身上時,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是疼痛、腫脹與活動受限。PRICE原則提供了即時的應對策略,旨在控制這些初期的發炎反應,減少進一步的傷害。

  • P – Protection (保護)
    為什麼重要? 保護受傷部位是首要任務,能避免二次傷害。想像一下,如果您扭傷了腳踝,繼續行走或運動,只會讓傷害雪上加霜。
    實踐方式: 停止當下的活動,利用護具(如護踝、護膝)或適當的支撐,限制受傷部位的活動,避免任何可能加劇疼痛或組織損傷的動作。
  • R – Rest (休息)
    為什麼重要? 休息能為受損組織提供一個安靜的修復環境,避免過早的負荷導致修復過程中斷或延遲。
    實踐方式: 在急性期(通常是受傷後24-72小時內),減少甚至避免使用受傷部位。這不代表完全不動,而是避免劇烈活動。
  • I – Ice (冰敷)
    為什麼重要? 冰敷的目的是幫助急性期控制發炎、減少疼痛與腫脹。透過低溫,血管會收縮,從而減少局部血流,限制腫脹的擴散。同時,冷刺激也能降低神經傳導速度,達到止痛效果。
    實踐方式: 使用冰袋或冰敷包(可用毛巾包裹避免凍傷),每次冰敷約15-20分鐘,每2-3小時一次。注意皮膚感受,避免直接接觸冰塊。
  • C – Compression (加壓)
    為什麼重要? 適度的加壓能有效限制局部腫脹的發生,減輕疼痛,並為受傷組織提供支撐。
    實踐方式: 使用彈性繃帶或壓力襪對受傷部位進行均勻加壓,應確保血液循環良好,不應有麻木、刺痛感。
  • E – Elevation (抬高)
    為什麼重要? 將受傷部位抬高於心臟水平,可以利用重力幫助多餘的組織液回流,進一步減輕腫脹。
    實踐方式: 例如,腳踝扭傷時,休息時可將腳墊高於身體,讓腳踝高於心臟。

PRICE原則雖然在急性期提供了一線生機,但在我的臨床觀察中,許多患者過度執行「休息」的步驟,導致肌肉僵硬、關節活動度下降,甚至影響了後續的復健進度。這也促使了PEACE & LOVE概念的發展。


邁向全面復原:PEACE & LOVE原則的深入解析

現代物理治療強調,身體是一個複雜而智能的系統,其自我修復能力遠超我們想像。發炎並非全然是壞事,它是身體啟動修復機制的第一步。因此,PEACE & LOVE原則加入了更多生物力學、心理層面和長期復健的考量,引導我們以更積極、更全面的方式應對運動傷害。

  • PEACE (受傷後立即處理階段,Post-Injury Immediate Stage)
    • P – Protection (保護)概念同PRICE:依舊是防止進一步傷害的首要考量。
      我的經驗分享:在台北的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常會建議患者在急性期使用輕便的輔具,例如拐杖或短暫的護具,這不僅能保護受傷部位,也能幫助患者在心理上感到安全,避免過度恐懼動彈。
    • E – Elevation (抬高)概念同PRICE:持續利用重力減輕腫脹,促進組織液回流。
    • A – Avoid Anti-inflammatories (避免消炎藥)
      為什麼重要? 這是PEACE與PRICE的一個關鍵差異。雖然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能快速緩解疼痛,但發炎反應實際上是身體啟動修復過程的重要環節。過早或過度抑制發炎,可能干擾組織的正常癒合。
      我的專業建議:除非疼痛劇烈到無法忍受,我通常會建議患者在受傷初期盡量減少使用消炎藥。我們可以透過物理治療的手段,如輕柔的淋巴引流、溫和的關節鬆動術等,來控制疼痛與腫脹,同時不干擾身體的自然修復流程。
    • C – Compression (加壓)概念同PRICE:加壓仍然是控制腫脹和提供支持的有效方法。
    • E – Education (衛教)
      為什麼重要? 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傷勢,是復原的關鍵。患者對傷害的知識越多,就越能積極參與復原過程,減少不必要的恐懼或焦慮。
      我的專業建議:身為物理治療師,我會花很多時間向患者解釋他們的傷勢、身體如何修復、以及每個復健步驟的意義。這會建立患者的信心,讓他們成為自己復原過程中的主導者。
  • LOVE (急性期後持續復健階段,Later Rehabilitation Stage)
    • L – Load (適度負荷)
      為什麼重要? 早期和漸進的適度負荷,對受損組織的重建至關重要。它能刺激組織按照正常的排列方式癒合,增加強度和彈性。這就像蓋房子,只打地基不往上蓋,房子永遠蓋不成。
      我的專業建議:臨床上,我們會根據受傷部位的癒合狀況,逐步增加負荷。例如,腳踝扭傷初期可能只做輕微的腳踝活動,中期會加入站立平衡訓練,後期則會逐漸回到跳躍或跑步等高負荷動作,這會訓練到你的本體感覺(大腦感知身體位置和動作的能力,對平衡和協調至關重要)。
    • O – Optimism (保持樂觀)
      為什麼重要? 心理狀態對疼痛感知和復原進度有著深遠影響。研究顯示,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疼痛管理和身體機能的恢復。
      我的經驗分享:許多來找我的運動傷害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復原過程中的沮喪感。我總是鼓勵他們,復原是一段旅程,保持正向的心態,相信身體的自癒能力,並與物理治療師保持開放溝通,這對復原非常有幫助。
    • V – Vascularization (促進血液循環)
      為什麼重要? 血液是運輸養分和氧氣到受損組織的關鍵,同時也能帶走代謝廢物。早期輕柔的活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癒合。
      實踐方式:一旦急性疼痛和腫脹得到控制,就可以開始進行輕柔的、無痛的活動,例如腳踝的輕微活動、手指的輕柔伸展等。
    • E – Exercise (運動)
      為什麼重要? 運動是復健的核心。透過有計劃、循序漸進的運動,可以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改善穩定性,最終讓身體回到甚至超越受傷前的狀態。
      我的專業建議:針對不同的運動傷害,我會設計個人化的訓練計畫。這可能包括等長收縮、向心收縮,甚至是更進階的離心收縮(肌肉在拉長時施力,例如下樓梯時大腿前側肌肉的動作,這能有效訓練肌肉的耐受力)訓練。

立即行動!三個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

作為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我希望您能透過以下幾個簡單的自我檢測和和緩運動,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更初步的了解,並在急性期後進行適度的自我照護。請記住,所有動作應以「不產生疼痛」為前提。

  1. 腳踝活動度自我檢測與踝泵運動 (適用於腳踝扭傷急性期後)

    • 檢測目的:初步評估腳踝的腫脹程度和活動受限情況。
    • 檢測方式:
      起始姿勢:舒適坐姿,雙腳平放地面,或仰臥在床上,雙腿伸直。
      動作過程:觀察受傷與未受傷腳踝的腫脹程度差異。
      輕輕嘗試活動受傷腳踝,包括腳踝上勾、下壓、內翻、外翻,以及畫圈。
      感受度提醒:應輕柔,不應引起疼痛。
      常見錯誤提醒:用力過猛,導致疼痛加劇。
    • 踝泵運動 (促進腳踝血液循環,減少腫脹):
      起始姿勢:仰臥或坐姿,腿部伸直放鬆。
      動作過程:將腳踝緩慢地「上勾」(腳尖朝向身體),停頓1-2秒。
      接著緩慢地「下壓」(腳尖遠離身體),停頓1-2秒。
      重複此動作。
      呼吸配合:動作全程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上勾時吸氣,下壓時吐氣。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感覺到小腿前側和後側肌肉的輕微拉伸與收縮,不應感到腳踝疼痛。
      常見錯誤提醒:動作速度過快、憋氣。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次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3-5組。
  2. 輕柔膝蓋伸展與等長股四頭肌收縮 (適用於膝蓋周圍疼痛)

    • 檢測目的:評估膝蓋伸直是否受限,以及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肉)能否有效收縮。
    • 檢測方式:
      起始姿勢:坐姿,雙腿伸直,腳跟著地。
      動作過程:嘗試將膝蓋完全伸直,觀察膝窩是否能完全貼合地面(或床面)。
      感受度提醒:輕微拉伸感是正常的,但如果感覺到膝蓋內有刺痛或卡住,應立即停止。
    • 等長股四頭肌收縮 (強化膝蓋穩定性,不增加關節負擔):
      起始姿勢:仰臥或坐姿,將一條捲好的毛巾或小枕頭放在膝窩下方。
      動作過程:輕輕將膝蓋向下壓向毛巾,感受大腿前側肌肉(股四頭肌)的收縮。
      維持收縮5-10秒。
      緩慢放鬆。
      呼吸配合:收縮時保持正常呼吸,避免憋氣。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感覺到大腿前側肌肉繃緊,膝蓋下方有向下壓的感覺,膝蓋不應產生疼痛。
      常見錯誤提醒:用力過猛導致膝蓋疼痛,或只用小腿肌肉力量,而非大腿肌肉。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次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3組。
  3. 輕柔肩胛骨擠壓 (適用於上背或肩頸部輕微拉傷)

    • 檢測目的:評估肩胛骨周圍肌肉的張力與活動能力。
    • 檢測方式:
      起始姿勢:舒適坐姿或站姿,雙手自然垂放身體兩側。
      動作過程:輕輕嘗試將雙側肩胛骨向中間「擠壓」,就像要夾住一支筆一樣。
      感受度提醒:應感到肩胛骨之間有輕微的收縮感,不應有疼痛或卡住的感覺。
    • 輕柔肩胛骨擠壓運動 (改善肩部姿勢,緩解肌肉僵硬):
      起始姿勢:坐姿或站姿,保持脊椎挺直,雙手自然垂放。
      動作過程:緩慢地將雙肩向後方、下方沉,同時輕輕將兩側肩胛骨向脊椎方向「擠壓」。想像胸口微微打開。
      保持這個輕微的擠壓感2-3秒。
      緩慢放鬆回到起始位置。
      呼吸配合:擠壓時輕輕吸氣,放鬆時吐氣,保持流暢。
      感受度提醒:您應該感覺到上背部(肩胛骨之間)肌肉輕微收縮,肩頸保持放鬆,不應出現聳肩或疼痛。
      常見錯誤提醒:過度聳肩、用力過猛導致肌肉僵硬、憋氣。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次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3組。

結語:傾聽身體,專業相伴

運動傷害的復原,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從最初的PRICE原則到更全面的PEACE & LOVE理念,都提醒著我們,了解身體的語言,並給予它正確的照護,是加速復原、避免慢性問題的關鍵。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身為林哲銘物理治療師,我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將運用我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為您提供最個人化、最有效的治療計畫。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運動傷害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