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會把軟骨磨光嗎?

運動會把軟骨磨光嗎?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林哲銘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對運動充滿熱情,或是積極維持健康的朋友們,心中常有一個疑問:「運動會把軟骨磨光嗎?」這個問題不僅反映了大家對自身健康的關心,也顯示了許多關於關節保健的迷思。
今天,我就以我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跟大家深入淺出地聊聊運動與軟骨的關係,希望能幫助您釐清觀念,安心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

運動與軟骨:敵還是友?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軟骨究竟是什麼。我們的關節,例如膝關節、髖關節等,骨骼末端都覆蓋著一層光滑、富有彈性的組織,我們稱之為「關節軟骨」。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骨骼之間的緩衝墊,減少摩擦,讓關節能夠順暢地活動。關節軟骨本身沒有血管和神經,它的營養主要來自於關節內的滑液(一種潤滑液),而滑液的循環與軟骨的健康,都與「運動」息息相關。
那麼,運動真的會磨損軟骨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盡然。事實上,適量且正確的運動,對於維持軟骨健康至關重要。

為什麼運動對軟骨有益?

  • 促進滑液循環與營養供給:關節軟骨就像一塊海綿,當您運動時,關節受到壓力變化,會像擠壓海綿一樣,幫助滑液滲透到軟骨中,為軟骨細胞帶來氧氣和營養,同時帶走代謝廢物。這是一個稱為機械轉導(Mechanotransduction)的過程,即細胞感受機械力並轉化為生化反應,維持組織的健康與修復。缺乏運動反而會讓軟骨缺乏營養,加速退化。
  • 強化周圍肌肉以穩定關節:軟骨本身雖然無法被「練強壯」,但環繞關節的肌肉,例如膝蓋周圍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的膕繩肌,以及髖部周圍的核心肌群(可以想像成軀幹深層、負責穩定脊椎和骨盆的肌肉,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都可以透過運動變得更強壯。這些強健的肌肉能有效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力,並提供關節穩定的支撐,減少軟骨承受的壓力,從而保護軟骨不被過度磨損。
  • 改善本體感覺與動作控制:運動,特別是需要平衡與協調的運動,能訓練我們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就是身體感知自己姿勢和運動的能力。本體感覺越好,我們的身體在活動時,就能更精確地控制關節的位置與移動軌跡,避免不當的受力導致軟骨損傷。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因為關節疼痛前來求助的患者,並非因為「運動過度」或「運動磨損」,而是長期缺乏運動,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無力,關節不穩定,或是因為受傷後沒有適當的復健,才引發了軟骨問題。例如,許多來找我的關節疼痛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膝蓋上下樓梯會痛,或是長時間走路後膝蓋不適,這往往不是軟骨被磨光,而是周圍肌群無法有效支撐關節所致。

什麼情況下,運動可能成為軟骨的負擔?

雖然運動對軟骨有益,但並非所有運動方式都適合所有人,也並非所有狀況下都百利無害。有幾種情況,運動確實可能對軟骨造成負擔:

  • 現有軟骨損傷或關節炎:如果您的關節已經有明顯的軟骨損傷(例如軟骨磨損、半月板損傷)或診斷出關節炎,那麼不當的運動確實可能加劇磨損。這時,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並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就顯得格外重要。
  • 運動姿勢不正確或技巧不良:錯誤的姿勢或動作模式會導致關節受力不均,將過大的壓力集中在軟骨的某個特定區域,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局部磨損。這也是為什麼,在台北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非常強調個別化的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
  • 運動強度或頻率過高,缺乏足夠恢復:如同任何組織一樣,軟骨也需要時間恢復與適應。如果運動強度遠超身體負荷,或是恢復時間不足,可能導致軟骨修復不及破壞的速度,進而造成損傷。
  • 體重過重:過多的體重會顯著增加關節(特別是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負荷,即使是日常活動,軟骨承受的壓力也遠高於正常體重者。這時,運動的選擇就更需謹慎,以低衝擊、能減輕體重同時強化肌肉的運動為佳。

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詳細的問診(了解您的活動習慣、疼痛模式)和理學檢查(評估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特殊測試),來判斷問題根源。例如,我會觀察患者的步態,進行股四頭肌的離心收縮測試(一種在肌肉拉長時產生力量的收縮,比如下樓梯時,股四頭肌就是做離心收縮,穩定膝關節,避免跌倒),或是檢查關節的穩定性,以確認疼痛是否來自於肌肉無力或生物力學失衡。

您的自我保健練習:三個實用動作建議

了解了運動與軟骨的關係,接下來,我將教您幾個簡單卻有效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幫助您在家也能開始保護軟骨,強化關節周圍肌肉。
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務必先評估自身狀況,若有劇烈疼痛請立即停止。

動作一: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膝蓋穩定,低衝擊)

這個動作有助於活化膝蓋周圍的股四頭肌,提供膝關節穩定性,且對軟骨幾乎沒有負擔,非常適合在膝蓋不適時進行。

  • 起始姿勢:仰躺在床上或地板上,患側膝蓋下方墊一個小枕頭或捲起的毛巾,使膝蓋微彎約15-30度。腳跟著地,腳尖朝上。
  • 動作過程:深吸一口氣。
    • 吐氣時,用力將膝蓋下方的小枕頭/毛巾向下壓,同時感受大腿前側的肌肉(股四頭肌)繃緊,並將膝蓋後側盡可能地貼向枕頭。注意,腳跟不要抬離地面。
    • 維持這個繃緊的感覺5-10秒。
    • 吸氣時,緩慢放鬆大腿肌肉,讓膝蓋回到起始的微彎狀態。
  • 呼吸配合:下壓時吐氣,放鬆時吸氣。
  • 感受度提醒:您會感覺到大腿前側的肌肉明顯收縮,膝蓋後側有下壓的力量。如果感到疼痛,請減少施力,或將枕頭墊高一些,減少膝蓋彎曲的角度。
  • 常見錯誤提醒:用力過猛導致疼痛。
    • 腳尖沒有朝上,或腳跟抬離地面。
    • 憋氣。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組10-15次,每天進行2-3組。

動作二:橋式運動(臀部與大腿後側強化,支撐髖膝)

橋式運動能有效強化臀大肌和膕繩肌,這些肌肉對於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穩定性至關重要,能有效減少關節的壓力。

  • 起始姿勢:仰躺在床上或瑜伽墊上,雙膝彎曲,雙腳平踩地面與髖部同寬,腳跟靠近臀部。雙手輕鬆放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下。
  • 動作過程:深吸一口氣,感受腹部微微隆起。
    • 吐氣時,緩慢收縮臀部肌肉,將骨盆抬離地面,直到身體從肩膀到膝蓋呈一直線。避免拱腰,專注用臀部發力。
    • 在頂點停留3-5秒,感受臀部和下背部的穩定,以及大腿後側的微弱收縮。
    • 吸氣時,緩慢、有控制地將骨盆放回地面,直到臀部完全放鬆。
  • 呼吸配合:抬臀時吐氣,下放時吸氣。
  • 感受度提醒:主要感受臀部肌肉的收縮和發力,大腿後側可能會有些微痠感。如果感覺下背部壓力過大,可能是臀部發力不足,或是核心沒有收好。
  • 常見錯誤提醒:抬臀過高導致腰部拱起,而非臀部發力。
    • 用脖子或肩膀的力量撐起身體。
    • 快速下放,沒有控制力。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組10-12次,每天進行2-3組。

動作三:踝泵運動(促進關節滑液循環,全身血液流動)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但對於促進膝關節周圍滑液循環和下肢血液回流非常有效,尤其適合久坐或關節活動度較差的朋友。

  • 起始姿勢:坐姿或仰躺皆可,雙腿伸直,腳踝放鬆。
  • 動作過程:深吸一口氣。
    • 吐氣時,盡力將腳尖向上勾起,感受小腿後側被拉伸。
    • 吸氣時,再盡力將腳尖向下踩,感受小腿前側肌肉收縮。
    • 重複腳尖向上勾與向下踩的動作,幅度盡量大且連續。
  • 呼吸配合:動作過程中保持自然、規律的呼吸即可,不需特別配合動作。
  • 感受度提醒:您會感覺到腳踝關節在活動,小腿肌肉有規律的收縮和放鬆。
  • 常見錯誤提醒:只做小幅度的動作,沒有充分活動腳踝。
    • 動作過於快速或用力。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次進行30-50下,每天可進行數次,尤其適合久坐後進行。

結語:傾聽身體,專業評估

運動會把軟骨磨光嗎?」這個問題,其實提醒了我們一個更重要的觀念:運動不是萬惡之首,缺乏正確的運動、姿勢不當,以及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才是導致關節問題的真正原因。
保護軟骨的關鍵在於「精準的控制」和「適度的刺激」。透過正確的運動,我們不僅能強化周圍肌肉,穩定關節,更能促進軟骨的營養循環,延緩退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關節疼痛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終極指南。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Instagram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