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復健會不會很痛?
復健會不會很痛?
親愛的讀者們大家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 林哲銘 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復健會不會很痛?」。每當聽到這個問題,我都能感受到提問者深層的擔憂與過去可能不愉快的經驗。今天,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復健與疼痛的關係,打破一些常見的迷思,並提供一些您可以在家執行的自我保健建議。
復健會不會很痛?——揭開疼痛的真相
許多來找我的上班族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長時間久坐後,腰部和頸肩部的隱隱作痛。這種疼痛不僅影響工作效率,更侵蝕了下班後的生活品質。當我建議他們進行物理治療時,眼神中常會閃過一絲猶豫,似乎「復健=痛苦」的等號已深植人心。
首先,我很明確地告訴您:好的復健,不應該是讓你痛到飆淚的過程! 疼痛是身體給予我們的警訊,提醒我們某些地方可能出了問題。物理治療師的職責,並非要您忍受不必要的劇痛,而是要幫助您理解疼痛的根源,並引導身體以正確的方式恢復健康。
那麼,復健中會不會有「感受」?答案是肯定的。這種感受,通常是兩種:
- 「好」的痠痛感:這通常是來自於肌肉在訓練或伸展後產生的正常生理反應。例如,當您伸展緊繃的肌筋膜(想像一下,肌肉外層那層像保鮮膜一樣的組織)時,會感到拉扯感或輕微痠脹。這表示您的組織正在被溫和地延展,逐漸恢復彈性。
- 「挑戰」的微痛感: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處理慢性疼痛或組織沾黏(想像一下,身體內部組織像膠水一樣黏在一起)時,我們可能會在治療過程中觸及一些敏感點。這時會出現短暫的、可以忍受的微痛,但這種疼痛是「有目的」的,它能幫助我們鬆解沾黏、改善循環,並誘發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但請放心,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會密切觀察您的反應,並隨時調整手法和強度,確保治療在您能承受的範圍內進行。
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疼痛?
多數的慢性疼痛,特別是上班族常見的頸椎、腰椎問題,往往源於長期的姿勢不良和肌肉失衡。例如,長時間維持「烏龜頸」或「圓肩駝背」的坐姿,會導致頸部前側的深層肌肉(如頸長肌、頭長肌)變弱,而頸部後側和上斜方肌(肩頸最容易緊繃的區域)則過度活躍且縮短。這種肌肉一邊無力、一邊緊繃的「失衡」狀態,就像拔河一樣,最終會導致脊椎排列偏離中立位,進而產生壓力、發炎和疼痛。
此外,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也是常見的元兇。MPS的特點是在肌肉中形成「激痛點」(Trigger Point, TrP),這些激痛點不僅自身會產生壓痛,更可能將疼痛傳導至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肩頸的激痛點可能導致頭痛,腰部激痛點可能引起臀部或腿部不適。而長期的壓力、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都是激痛點形成與活化的常見因素。
掌握自我保健:簡單有效的和緩運動
理解了疼痛的成因,接下來我將為您介紹兩個簡單卻非常有效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特別適合我們長時間使用電腦、開會的上班族朋友。這些動作的重點在於啟動深層穩定肌群,並溫和地伸展緊繃肌肉。
1. 下巴內收運動 (Cervical Retraction) — 改善烏龜頸
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您重新找回頸椎的正確排列,訓練頸部深層屈肌,減少上斜方肌的負擔,對於長期低頭看手機、電腦的上班族尤其重要。
- 起始姿勢: 您可以選擇坐姿或站姿。請確保背部挺直,肩膀放鬆下沉,雙眼平視前方,想像有一條線從頭頂向上拉伸,讓身體保持良好體線。
- 動作過程: 緩慢地將下巴向後縮,感覺後頸部肌肉輕輕拉長,就像要做出「雙下巴」一樣。
- 請確保您的頭部是水平向後移動,下巴不要向上抬或向下壓。眼睛保持平視前方。
- 當感覺後頸部有輕微的拉伸感時,維持這個姿勢 5-10 秒。
- 然後緩慢放鬆,讓頭部回到起始位置。
- 呼吸配合: 在動作時,請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當下巴後縮時可以輕輕吐氣,放鬆時吸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覺到頸部後側肌肉有溫和的伸展感,前頸部深層肌肉有輕微的收縮。整個過程不應該感到任何尖銳的疼痛或不適。如果感到疼痛,請減少動作幅度。
- 常見錯誤提醒: 頭部上抬或下壓:這會導致頸椎彎曲,而非正確的後縮。請想像您的後腦勺貼著一面牆,輕輕向後滑動。
- 聳肩或頸部用力過度:這表示您可能使用了錯誤的肌肉。請保持肩膀放鬆,只專注於頸部的動作。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重複 10-15 次,每天可進行 2-3 組。在長時間工作、使用電腦時,可以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
2. 骨盆傾斜運動 (Pelvic Tilt) — 緩解腰背壓力
這個動作可以溫和地活動您的腰椎和骨盆,喚醒核心肌群,幫助改善久坐造成的腰痠,對於辦公室久坐的上班族是極佳的入門運動。
- 起始姿勢: 平躺於瑜伽墊或硬床上,雙膝彎曲,雙腳平放於地,與臀部同寬。確保脊椎處於自然彎曲的狀態(下背部與地面之間有些微空隙)。
- 動作過程: 輕輕收縮您的腹部肌肉,將肚臍往脊椎方向收。
- 感覺下背部緩慢地向下壓,平貼地面,骨盆會像一個水桶般,向您的肚臍方向「傾倒」。這時下背部的空隙會消失。
- 保持這個姿勢 3-5 秒,感受腹部輕微的收縮。
- 然後緩慢放鬆腹部,讓下背部輕輕拱起,回到起始時的自然曲線,感覺骨盆向腳的方向「傾倒」。
- 呼吸配合: 當下背貼地時,輕輕吐氣;當下背拱起放鬆時,輕輕吸氣。呼吸應平穩、不憋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覺到腹部肌肉有輕微但有力的收縮,同時腰部感受到溫和的活動。此動作應是無痛且流暢的。
- 常見錯誤提醒: 過度用力:避免將臀部抬離地面太多,或讓身體其他部位(如頸部、肩膀)跟著緊繃。這不是一個需要大幅度運動的動作。
- 憋氣:保持呼吸順暢,讓腹部在動作中放鬆與收縮。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重複 10-12 次,每天可進行 2-3 組。早晨起床和晚上睡前各做一次,幫助腰椎保持彈性。
物理治療的價值:找出根源,量身打造
這些自我保健運動固然有幫助,但如果您的疼痛持續存在,或是您想更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源,那麼專業的物理治療評估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會透過詳細的問診、姿勢評估(例如:觀察您站姿或坐姿下的軀幹對稱性與頭部姿勢)、動作測試、肌肉觸診(觸摸肌肉尋找激痛點或異常張力),甚至神經測試,找出導致您疼痛的確切原因,而非僅止於處理表面的症狀。
我們在台北的診所,提供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這可能包括: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透過我的雙手,運用如肌筋膜鬆弛術、關節鬆動術 等技巧,解除肌肉筋膜的張力、改善關節的活動度,鬆解組織沾黏,讓身體的排列和運動模式恢復正常。
- 運動治療 (Therapeutic Exercise):教導您執行專為您設計的矯正運動,強化無力的肌肉(例如核心肌群、臀肌)、伸展緊繃的組織,重建神經肌肉控制(大腦對身體精準控制的能力),並優化身體的運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疼痛衛教 (Pain Education):幫助您理解疼痛的機制,降低對疼痛的恐懼,學習如何辨別「好痛」與「壞痛」,讓您能積極參與復健過程。
物理治療的目標,是讓您在安全、有效且舒適的狀況下,逐步擺脫疼痛,找回身體的自主控制權。我深信,復健是一個合作的過程,我會是您的引導者,而您則是這場健康旅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肌肉失衡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終極指南。
結語:您的健康,值得被專業守護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我們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貼心的一對一服務,期待能陪伴您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提升您的生活品質。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預約電話:(02) 2717-7600。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