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深蹲時下背會痛?檢查你的動作與髖關節活動度
深蹲時下背會痛?檢查你的動作與髖關節活動度
您好,我是林晉緻物理治療師,很高興能與您分享我在物理治療領域的所學與臨床經驗。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一個許多健身愛好者,甚至是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面臨的困擾——深蹲時下背會痛的問題。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隱藏著許多身體代償與功能失衡的線索。
深蹲時下背會痛?這不是偶然,是身體在對你說話
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在進行深蹲(squat)時,下背會出現不適,從輕微的緊繃到尖銳的疼痛都有。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訓練表現,更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深蹲,作為一個基礎且高效的全身性複合動作,如果執行不當,確實可能讓下背部承受過多的壓力。
下背部疼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在深蹲時最常見的,往往與動作模式的錯誤及髖關節的活動度不足(hip mobility)息息相關。您可能會問:「為什麼我的髖關節會影響到下背?」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精密的整體,各部位之間有著緊密的「肌筋膜」連結。所謂的肌筋膜,您可以想像成包裹著肌肉和器官的一層層薄膜,它們互相連通,形成全身性的張力網絡。當這個網絡的某一部分出現問題時,影響會沿著筋膜鏈傳遞到其他地方。例如,髖關節的活動度受限,會導致身體在深蹲時為了完成動作,不得不從下背部「借用」活動度,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下背部的疲勞甚至受傷。
深蹲下背痛的幕後黑手:為什麼是髖關節?
當我們執行深蹲時,理想的動作是髖關節與膝關節同步彎曲,重心穩定地下降,軀幹保持中立。然而,如果您的髖關節活動度不足,特別是髖屈和髖外旋的活動度受限,您就可能在深蹲下蹲時,出現「骨盆眨眼」(butt wink)的現象。這代表您的骨盆在動作底部出現後傾,導致腰椎從自然生理彎曲變成過度彎曲,對椎間盤和韌帶產生不必要的剪切力,正是造成深蹲下背痛的主要元兇之一。
另一個常見的隱形殺手是肌力不平衡。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來找我的深蹲愛好者,往往伴隨著臀大肌和臀中肌(hip abductor to adductor isokinetic muscle force)的無力,或者髖屈肌群(hip flexors)過於緊繃。這些肌肉的不平衡,會破壞深蹲時力量的有效傳遞,迫使下背部代償發力,最終導致疼痛。此外,核心肌群(core muscles)的穩定性不足,也會使得腰椎在負荷下更容易失穩,進一步加劇下背痛的風險。
自我檢測:你的髖關節,真的「靈活」嗎?
在我們談論如何改善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幾個簡單的自我檢測,了解您的髖關節活動度究竟如何。
1. 仰臥直腿抬高測試 (Active Straight Leg Raise, ASLR)
這個測試可以初步評估您的髖屈肌群的柔軟度,以及骨盆穩定性。
- 起始姿勢: 平躺在地上,雙腿伸直併攏,保持放鬆。雙手輕放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下。確保您的下背部輕微貼地,維持中立位。
- 動作過程: 保持一條腿完全伸直,緩慢地將這條腿向上抬高,盡可能地往天花板方向抬升,直到您感覺到輕微的緊繃或下背開始離開地面為止。過程中另一條腿務必保持平貼地面。然後緩慢放下。換另一條腿重複動作。
- 呼吸配合: 抬腿時吸氣,放下時吐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主要感受到大腿後側(膕旁腱肌,hamstrings)或臀部的輕微拉伸感。如果感覺下背部在抬腿時有明顯的壓力或疼痛,這可能表示您的髖屈肌群過於緊繃,或是核心穩定性不足。
- 常見錯誤提醒:抬腿時下背拱起: 這代表您在用下背代償,而不是真正地使用髖關肌群。另一條腿抬起或膝蓋彎曲: 務必保持另一條腿平貼地面並伸直。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條腿重複5-8次,每天進行2-3組。
2. 90/90髖關節內外旋測試 (Hip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 at 90 degrees Hip Flexion)
這個測試可以評估您髖關節內旋與外旋的活動度。
- 起始姿勢: 坐在地上,雙膝彎曲,雙腳平放,身體稍微後傾,雙手支撐在身體後方。將測試側的髖關節和膝關節都彎曲90度,腳掌平放地面,膝蓋與腳踝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
- 動作過程:
- 內旋: 保持腳掌不動,緩慢將彎曲的膝蓋向內側倒下,直到大腿內側接觸地面或您感覺到緊繃。
- 外旋: 保持腳掌不動,緩慢將彎曲的膝蓋向外側倒下,直到大腿外側接觸地面或您感覺到緊繃。
- 呼吸配合: 動作過程保持自然、緩慢的呼吸。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髖關節內外側的緊繃。如果某個方向的活動度特別小,或感到髖關節有卡住的感覺,就表示該方向的活動度受限。正常情況下,膝蓋應能較輕鬆地向兩側倒下。
- 常見錯誤提醒:軀幹過度側彎或扭轉: 測試時盡量保持軀幹穩定,避免代償。腳掌離開地面: 確保腳掌保持在原地,才能有效評估髖關節。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方向重複5-8次,每天進行2-3組。
矯正與改善:重塑深蹲動作,告別下背痛
透過以上檢測,您可能已經發現自己髖關節活動度上的不足。別擔心,這正是我們物理治療師能提供幫助的地方!以下我將分享一些臨床上常用的和緩運動,能有效提升您的髖關節靈活性與核心穩定性。
1. 蚌式開合 (Clamshell Exercise) - 強化髖外展與外旋肌群
這個動作主要針對臀中肌和臀小肌,它們是維持骨盆穩定和膝蓋對齊的關鍵,對於預防深蹲時膝蓋內翻和下背代償至關重要。
- 起始姿勢: 側躺在地上,身體呈一直線,髖關節與膝關節彎曲約45度,雙腳併攏。頭部可以放在手臂上或枕頭上。確保您的身體沒有向前或向後傾斜。
- 動作過程: 保持雙腳併攏,緩慢將上方的膝蓋向上打開,就像蚌殼打開一樣,直到感覺到臀部外側肌肉收縮。在動作頂端保持1-2秒,感受肌肉的發力感。然後緩慢地將膝蓋放下,回到起始位置。過程中保持骨盆穩定,不要翻轉身體。
- 呼吸配合: 打開膝蓋時吐氣,放下時吸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主要感受到臀部外側肌肉(臀中肌)的收縮與疲勞感。如果感覺下背部在用力,或者身體晃動,表示您可能在用核心代償,而非髖外展肌群。
- 常見錯誤提醒:骨盆後仰或前傾: 保持骨盆穩定,如同身體與大腿之間夾著一張紙,不能讓它掉下來。動作幅度過大導致代償: 不需要追求膝蓋打開的最大角度,而是要感受臀部肌肉的正確發力。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側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3組。
2. 貓牛式 (Cat-Cow Pose) - 提升脊椎活動度與核心啟動
雖然此動作主要針對脊椎,但其能有效啟動深層核心肌群,並幫助脊椎在深蹲動作中找到中立位,減少下背壓力。
- 起始姿勢: 採四足跪姿,雙手在肩膀正下方,雙膝在髖關節正下方,與肩同寬。指尖朝前,膝蓋與腳背放鬆平貼地面。保持脊椎中立,目光看向地板。
- 動作過程:
- 貓式: 緩慢地將背部向上拱起,像貓咪弓背一樣,同時收縮腹部,下巴往胸口靠近。感受脊椎一節一節地向上延展。
- 牛式: 接著緩慢地將背部下凹,抬頭、挺胸,尾椎向上翹起,目光看向前方。感受脊椎向前向下延伸。
- 呼吸配合: 貓式時吐氣,牛式時吸氣。將呼吸與動作同步,感受腹部的起伏。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脊椎的流暢移動,從尾椎到頸椎都被帶動。同時,腹部肌肉在貓式時會有收縮感。
- 常見錯誤提醒:動作僵硬或過快: 放慢速度,感受每一節脊椎的活動。肩膀聳起或塌陷: 保持肩膀穩定,不要讓它參與過多。
- 建議次數與頻率: 重複10-12次,每天進行1-2組,作為熱身或放鬆動作。
3. 嬰兒式 (Child's Pose) - 緩解下背與髖關節壓力
這是一個極佳的放鬆與伸展動作,能幫助緩解深蹲後下背部的緊繃,並輕柔地伸展髖關節。
- 起始姿勢: 採跪姿,大腳趾併攏,雙膝打開與髖同寬或稍微寬一些。臀部坐在腳跟上,身體向前彎曲,額頭輕輕觸地。雙手可以向前伸展,掌心朝下,或向後放在身體兩側。
- 動作過程: 讓身體完全放鬆地沉向地面,感受髖關節與下背的伸展。保持深而緩慢的呼吸。在這個姿勢中停留30秒到1分鐘,感受壓力逐漸釋放。
- 呼吸配合: 深而緩慢地腹式呼吸,吸氣時感受腹部輕壓大腿,吐氣時感受身體更沉向地面。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下背部的輕柔伸展,以及髖關節內側的放鬆。如果膝蓋不適,可以在膝蓋下方墊一條毛巾。
- 常見錯誤提醒:頸部或肩膀僵硬: 讓頸部和肩膀完全放鬆,不要用力。急於壓低身體: 順應身體的感受,不需要強行壓低,以舒適為前提。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訓練結束後或感覺下背緊繃時,可進行1-2次,每次停留30-60秒。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從根本解決深蹲下背痛
進行這些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能幫助您初步了解並改善深蹲下背痛的問題。在我的物理治療經驗中,許多深蹲下背痛的案例,透過細緻的動作分析、肌力評估 和針對性的治療,都能獲得顯著改善。例如,我們可能會透過徒手治療來放鬆緊繃的肌筋膜,或使用電療 等物理因子來緩解疼痛和促進組織修復。更重要的是,我會指導您學習正確的深蹲動作模式,並建立「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讓您的大腦能更精確地控制肌肉。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深蹲下背痛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終極指南。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