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有聲音,是關節磨損了嗎?

膝蓋有聲音,是關節磨損了嗎?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資深物理治療師林哲銘。很高興能在這裡與您分享我對於「膝蓋有聲音,是關節磨損了嗎?」這個常見問題的專業見解。

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朋友,特別是那些對自身健康狀況有疑慮,或是正積極投入運動的人們,最常抱怨的就是膝蓋發出的各種聲響。這些聲音從輕微的「喀啦」聲到比較明顯的「啵啵」聲,總讓大家的心頭一緊,擔心是不是關節出了什麼大問題,尤其是害怕「關節磨損」找上門。

您是否也曾在上下樓梯、深蹲,甚至只是彎曲膝蓋時,聽到這些不尋常的聲響呢?這種情況在台北的辦公室族群或假日運動愛好者中並不少見。究竟這些聲響代表著什麼?是不是真的意味著膝蓋正在「磨損」呢?別擔心,今天我將從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角度,帶您深入淺出地了解膝蓋聲響的奧秘,並提供您一些實用的自我保健建議。

膝蓋聲響的種類與成因:是警訊還是無礙?

首先,我想讓大家了解,膝蓋發出聲響,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關節雜音」(Joint Crepitus)。這種聲音可能來自多種原因,其中大部分是良性的,但有些則需要您特別留意。

良性聲響(生理性雜音):原因: 這些聲響通常是膝蓋內部的「軟組織」在移動或摩擦時發出的。想像一下,當您彎曲膝蓋時,膝蓋骨(髕骨)會沿著大腿骨下方的「滑車溝」滑動。如果周圍的肌腱(肌肉連接骨頭的組織)或韌帶(連接骨頭的組織)在運動過程中與骨頭稍微摩擦,就可能產生聲音。此外,關節液中的氣體在壓力變化下形成微小氣泡,當這些氣泡破裂時,也可能產生爆裂聲。這就像我們折手指時的聲音,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現象。
臨床經驗: 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描述的「喀啦」聲往往屬於這一類。只要不伴隨疼痛、腫脹 或活動受限,通常無需過度擔心。在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關節活動度測試」「觸診」來判斷問題根源。

需關注的聲響(病理性雜音):原因: 如果膝蓋聲響伴隨以下情況,這可能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暗示著潛在的「關節磨損」或其他結構問題:

  • 疼痛: 聲響出現時伴隨疼痛感,尤其是在特定動作下。
  • 腫脹: 膝蓋周圍出現紅腫、發熱現象。
  • 卡頓或鎖定感: 膝蓋在彎曲或伸直時感覺卡住,甚至無法完全活動。
  • 活動度下降: 膝蓋無法像以前一樣輕鬆地彎曲或伸直。

深入解釋「關節磨損」: 當我們談論「關節磨損」,通常指的是「退化性關節炎」 的早期表現。膝蓋關節的骨頭表面覆蓋著一層光滑的「關節軟骨」,它就像關節的緩衝墊,減少摩擦。長期過度使用、不正確的生物力學姿勢(例如:久坐、長時間站立、運動姿勢錯誤)、舊傷、體重過重、肌肉不平衡(例如:「核心肌群」 無力,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 不足,導致膝蓋承受不當壓力),都可能導致這層軟骨逐漸變薄、變粗糙。當粗糙的關節面在活動時相互摩擦,就會產生研磨般的聲響,並可能引起炎症和疼痛。
肌筋膜與關節穩定: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整體」。膝蓋的穩定性不僅僅是膝蓋本身的問題,更與周圍的「肌筋膜」(想像它是一張從頭到腳包覆著全身肌肉、骨骼、神經和血管的立體彈性網)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當某些肌肉,例如股四頭肌、臀大肌或臀中肌 存在「肌筋膜激痛點」(可以想成是肌肉內部的緊繃結節,觸碰時會引起局部或遠處的疼痛,甚至影響肌肉功能) 或力量不平衡,它們的功能就會受損,導致膝蓋在動作時代償,進而增加關節摩擦,產生聲響甚至疼痛。

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

膝蓋聲響若伴隨疼痛、腫脹、卡頓、鎖定感或活動度明顯下降,這些都是身體在提醒您,可能需要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早期評估和介入 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幫助您找出問題的根源,也能預防狀況進一步惡化。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的目標是透過精準的評估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幫助您找回健康靈活的膝蓋。

在家也能做的膝蓋保健: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

在尋求專業協助之前,這裡有兩個簡單的自我檢測和兩個溫和的運動,您可以嘗試在家中安全地執行,幫助您初步了解膝蓋狀況,並開始改善輕微的膝蓋聲響問題。

自我檢測一:膝蓋彎曲伸直活動度觀察

這個檢測能幫助您初步判斷膝蓋關節的活動度是否有受限,以及聲響是否在特定角度出現。

  • 起始姿勢: 找一個舒適、平坦且安全的地面,您可以坐在地板上,雙腿伸直。或者,也可以坐在椅子上,雙腳著地。
  • 動作過程:
    • 膝蓋彎曲: 慢慢將一側膝蓋彎曲,盡量讓腳跟靠近臀部,注意觀察膝蓋在此過程中是否發出任何聲響。您可以輕輕用手觸摸膝蓋,感受是否有震動或摩擦感。
    • 膝蓋伸直: 然後再慢慢將膝蓋完全伸直,重複觀察和感受。
    • 換邊執行: 換另一側膝蓋重複相同的動作。
  • 呼吸配合: 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彎曲膝蓋時吸氣,伸直膝蓋時吐氣,或反之,以您覺得最舒服的方式即可。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膝蓋在活動時是否有任何不適、疼痛、卡頓感 或聲響。留意聲響出現的時機點(例如:在彎曲到某個角度時,或伸直的最後階段)。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動作過快或用力,這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摩擦或疼痛。如果動作中出現任何尖銳或持續的疼痛,應立即停止。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側膝蓋重複5-10次,每天進行1-2回。

和緩運動一: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這個運動能有效訓練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主要負責膝蓋伸直的肌肉群),同時避免膝蓋關節的實際移動,特別適合在膝蓋疼痛或活動度受限時進行,有助於維持肌肉力量,為膝蓋提供更好的穩定性。這種「等長收縮」(肌肉施力但不產生長度變化)的訓練方式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 和耐力。

  • 起始姿勢: 躺在床上或地板上,雙腿伸直。您也可以將一個捲起來的毛巾或小枕頭放在膝蓋下方。
  • 動作過程:
    • 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吐氣。
    • 當您吐氣時,用力將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收緊,感覺膝蓋窩下壓,如果膝蓋下方有毛巾,則會感覺毛巾被壓扁。您應該能看到膝蓋骨上方的大腿肌肉微微隆起。
    • 維持這個收縮動作5-10秒。
    • 然後慢慢放鬆肌肉,完全休息3-5秒。
  • 呼吸配合: 在收縮時保持緩慢吐氣,放鬆時吸氣。不要憋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會感覺到大腿前側肌肉的緊繃和收縮,但膝蓋關節本身不應有疼痛或移動。如果膝蓋下方有毛巾,會感覺到膝蓋對毛巾的壓力。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讓膝蓋向上抬離床面,這代表您可能使用了其他肌肉代償。重點是將膝蓋下壓並收緊大腿肌肉。不要過度用力導致疼痛。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回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3回。

和緩運動二:直腿抬高運動(SLR)

這個運動能進一步強化股四頭肌 和髖部屈肌,對於膝蓋的動態穩定性至關重要。強健的腿部肌肉能有效吸收膝蓋在活動時的衝擊,減少關節面的壓力。

  • 起始姿勢: 仰臥在平坦的表面上,患側腿伸直,非患側腿彎曲膝蓋,腳掌平放在地面上以維持下背部穩定。
  • 動作過程:
    • 保持患側腿的膝蓋完全伸直(大腿前側肌肉稍微收緊),慢慢將整條腿從地面向上抬起約15-20公分(或約與非患側膝蓋同高)。
    • 感受大腿前側和髖部肌肉的收縮,整個過程中膝蓋應保持鎖定(伸直)狀態。
    • 維持2-3秒,然後緩慢地將腿放回起始位置。
  • 呼吸配合: 抬腿時緩慢吐氣,放腿時吸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大腿前側和腹部肌肉的輕微用力,如果下背部感到壓力,請確保非患側腿有彎曲,並收緊核心肌群 來穩定骨盆。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抬腿過高,以免造成下背部拱起或壓力。動作務必緩慢而有控制,避免甩動。如果膝蓋在抬起時彎曲,表示股四頭肌力量不足,需要加強等長收縮練習。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回重複10-12次,每天進行2回。

深入了解:更多膝蓋相關知識

膝蓋的聲響和疼痛成因是多面向的。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膝蓋發出的聲響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終極指南。

林哲銘 物理治療師的溫馨提醒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膝蓋聲響伴隨著疼痛、腫脹或其他不適,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我們將透過詳細的檢查和臨床推理,為您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幫助您找回無痛、靈活的膝蓋,享受健康的生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預約電話:(02) 2717-7600。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