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儀器治療會有刺刺麻麻的感覺?

為什麼有些儀器治療會有刺刺麻麻的感覺?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許靖雯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朋友在接受儀器治療時,會對過程中產生刺刺麻麻的感覺感到好奇,甚至有些許擔憂:「這正常嗎?會不會有副作用?是不是我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特別是在台北這個步調快速的城市,大家對效率和身體的微小變化都特別敏感。

今天,我就要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團,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什麼儀器治療會有這種刺刺麻麻的感覺,以及這對我們的身體究竟意味著什麼。我的目標是幫助您理解這些感覺背後的科學原理,讓您對治療過程更有信心,並提供一些居家自我保健的建議,希望能幫助您從根本改善問題。

為什麼有些儀器治療會有刺刺麻麻的感覺?深入解析電流與身體的奧秘

在物理治療領域,儀器治療是我們常用來幫助患者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以及改善肌肉功能的重要工具。而其中最常引起您「刺刺麻麻」感覺的,通常是與「電」相關的治療儀器。這些感覺,在專業術語中稱為「電刺激感」(Electrical Stimulation Sensation)。

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現象,而是電流在您體內神經傳導路徑上產生作用的正常反應。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精密複雜的「電路系統」,其中布滿了神經,這些神經負責傳遞各種訊息,包括疼痛、觸覺、溫度,以及控制肌肉收縮的指令。當治療儀器釋放出微小的電流時,這些電流會刺激皮膚表層下的神經纖維,進而產生您感受到的刺刺麻麻、蟻走感、或輕微震動等不同形式的感覺。這代表電流正在精準地作用在您的神經系統上,開始執行它的「治療任務」

電流如何與我們的身體互動?神經的「語言」

您可能會問,為什麼電流會引起這些感覺呢?其實,這與神經細胞的特性息息相關。神經細胞(或稱神經元)會透過產生電信號來傳遞資訊。想像一下,當您觸摸到熱水時,皮膚上的感受器會將這個「熱」的刺激轉換成電信號,沿著神經傳導到大腦,大腦再解讀為「燙」的感覺。
同樣的道理,當儀器發出電流時,它就是在「說神經的語言」。不同種類的神經纖維,對電流的敏感度也不同 。有些神經主要負責傳遞觸覺和輕微壓力感(大纖維),有些則負責傳遞疼痛和溫度感(小纖維)。

  • 感覺神經的活化(Activation of Sensory Nerves):當電流強度較低時,它會優先刺激到負責傳遞觸覺、輕微壓力等感覺的大直徑神經纖維。這就像輕輕觸碰一樣,所以您會感覺到像是「輕微的電流通過」「蟻走感」「刺刺麻麻」的感覺,這通常是治療開始時最常見的感受,也是儀器正在「偵測」您的神經反應。這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表示治療正在舒適地刺激感覺神經,有助於阻斷疼痛訊號的傳遞,這也是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儀器的主要機制之一。
  • 運動神經的活化(Activation of Motor Nerves):當電流強度逐漸增加,達到一定閾值時,它會開始刺激負責控制肌肉收縮的運動神經纖維。此時,您可能會感覺到肌肉出現輕微的「抽動」「收縮」。這種感覺就像您的肌肉被「輕輕地喚醒」一樣,有助於肌肉再教育、改善肌肉力量和協調性。這在處理肌肉失衡或無力時,是我們很常應用的方式,例如在肌筋膜(也就是包裹肌肉和器官的結締組織)功能障礙的治療中,通過刺激來改善其活動度。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常見的儀器治療與其原理

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運用多種儀器來幫助您,而產生「刺刺麻麻」感最常見的儀器,主要是以下兩種:

  • 神經電刺激儀器(Electrical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 EMS /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 干擾波治療儀, Interferential Current, IFC)
    • 原理: 這些儀器是通過電極片將特定頻率和波形的電流傳導到身體組織中。其目的包括:緩解疼痛: 低頻電流可以刺激感覺神經,活化身體內源性的止痛機制,例如「閘門控制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透過非疼痛性刺激來阻斷疼痛訊息的傳遞,讓疼痛感降低。高頻電流則可促進腦內啡分泌,達到止痛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您會感到舒適的刺麻感,它正在「分散」「抑制」您的疼痛感受。
      肌肉再教育與強化: 中等強度的電流可以引起肌肉收縮。這對於因疼痛或受傷而無法自主收縮的肌肉(例如核心肌群,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和身體穩定性)特別有幫助。透過電刺激誘發肌肉收縮,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學習肌肉控制,並在早期恢復階段預防肌肉萎縮。
    • 感受: 通常會是從輕微的刺麻、振動感開始,隨著強度增加可能會有更明顯的電流通過感,甚至肌肉跳動或收縮感。這種感覺通常是可忍受且溫和的,不應該引起劇烈疼痛或不適。
  • 超音波治療儀(Ultrasound Therapy)
    • 原理: 超音波儀器利用高頻聲波在組織內部產生機械振動和熱效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並減輕局部炎症。
    • 感受: 超音波治療通常不會產生刺刺麻麻的感覺。您可能會感覺到探頭在皮膚上移動時的輕微壓力,或是在深層組織產生溫熱感(尤其是脈衝式超音波),但不會有電流通過的刺麻感。有時深層組織的輕微「刺痛」「鈍痛」可能暗示著發炎或激痛點(TrP,也就是肌肉裡摸起來硬硬的、按下去會特別痠痛的點)。

作為物理治療師,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例如觸診(用手感受身體組織的狀態)、動作測試(評估關節活動度和肌肉力量),來判斷您身體問題的根源。例如,許多來找我的上班族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長時間久坐造成的肩頸僵硬和腰痠背痛。此時,儀器治療就能派上用場,幫助放鬆緊繃的肌筋膜(Myofascial Tissue,肌肉外層的結締組織),緩解疼痛,或針對較為深層的激痛點進行處理。

什麼情況下的「刺刺麻麻」是正常的?何時該警惕?

理解「刺刺麻麻」的感覺是治療的一部分,能幫助您放鬆心情,更好地配合治療。但作為患者,您也需要學會區分正常的治療反應和需要警惕的信號。
正常且有益的「刺刺麻麻」感包括:

  • 溫和、持續的刺麻感或蟻走感: 這是電流刺激感覺神經,達到止痛效果的標誌。它應該是舒適的,不會引起不適。
  • 輕微、節律性的肌肉跳動或收縮: 當治療目標是肌肉再教育或強化時,這種反應是我們期望看到的。這表明電流正在有效刺激運動神經,幫助肌肉恢復功能。
  • 溫熱感(尤其是在超音波治療後): 這是由於超音波的機械振動產生的熱效應,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組織修復。
  • 疼痛感逐漸減輕: 這代表治療正在發揮止痛作用。

需要立即告知治療師的「警惕信號」包括:

  • 尖銳、燒灼樣的疼痛感: 這可能表示電流強度過高,或電極片接觸不良,刺激到了不應刺激的淺層組織。
  • 突然加劇的麻木感或針刺感: 如果這種感覺變得不舒服或持續存在,可能表明神經受到了過度刺激。
  • 皮膚出現紅腫、水泡或變色: 這可能是對電極片過敏或電流強度過高造成的皮膚反應。
  • 任何讓您感到極度不適或恐慌的感覺: 您的感受是第一位的。

在臨床上,我通常會先透過仔細的評估,包括觸診、關節活動度測試和肌肉力量測試,來判斷問題根源,確保儀器治療能安全有效地進行。同時,我也會不斷與患者溝通,確認他們對治療強度的感受。記住,溝通是您與治療師之間最重要的橋樑。

自我保健小撇步:緩解日常不適與提升治療效果

除了專業的儀器治療,日常的自我保健也至關重要。以下提供幾個簡單實用的自我檢測與緩解運動,特別適合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朋友。這些動作能幫助您緩解緊繃的肌筋膜,提升身體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就是身體在空間中位置的感知能力),並為專業治療打下良好基礎。

1. 頸部側向伸展(針對肩頸僵硬)

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或電腦,會讓頸部和上背部的肌筋膜(尤其是上斜方肌,這是一塊覆蓋在我們頸部和上背部的大肌肉)變得非常緊繃,甚至產生激痛點。這個動作能有效伸展這些區域。

  • 起始姿勢: 坐在椅子上,保持背部挺直,雙腳平放於地面。放鬆雙肩,讓它們自然下垂。
  • 動作過程:慢慢將頭部向右側傾斜,試圖讓右耳靠近右肩。您會感覺到左側頸部和肩部的伸展感。
    如果感覺伸展不夠,可以將右手輕輕搭在頭頂左側,施加輕微壓力,幫助頸部更深層地側彎。切勿用力猛拉。
    保持這個伸展姿勢,感受左側頸部肌筋膜的拉伸。
  • 呼吸配合: 在伸展時,深吸一口氣,然後緩慢吐氣,同時盡量讓頸部放鬆並加深伸展。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到輕柔的拉伸感,而不是疼痛或麻木。如果感覺到刺痛或麻木感,請立即停止。
  • 常見錯誤提醒:
    • 肩膀聳起: 伸展時確保雙肩放鬆下垂,不要隨著頭部傾斜而聳起,否則會減少伸展效果。
    • 軀幹側彎: 保持軀幹正直,只讓頭部側彎,避免身體跟著傾斜。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保持 20-30 秒,重複 3-5 次。每天可進行 2-3 回。

2. 肩胛骨「畫圓」活動(改善肩背痠痛)

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如菱形肌和前鋸肌,對維持正確的姿勢和肩部活動至關重要。這個動作有助於活化和放鬆這些肌肉。

  • 起始姿勢: 站立或坐姿,保持背部挺直,雙臂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
  • 動作過程:
    • 向上聳肩: 將雙肩盡量向上抬,靠近耳朵。
    • 向後夾背: 感覺肩胛骨向中間靠近,就像要把一支筆夾在背後一樣。
    • 向下壓肩: 緩緩將雙肩向下壓,遠離耳朵。
    • 向前圓肩: 讓雙肩向前,感覺肩胛骨向兩側分開。
    將這四個方向連結起來,形成一個順暢的圓形動作,先向前繞圈,再向後繞圈。
  • 呼吸配合: 動作應緩慢且與呼吸協調。向上聳肩時吸氣,向後和向下時吐氣。
  • 感受度提醒: 感覺到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在輕柔地活動,可能會有輕微的痠脹感。
  • 常見錯誤提醒:
    • 速度過快: 動作應緩慢控制,感受肌肉的發力,而非慣性擺動。
    • 只動手臂: 確保是肩胛骨在移動,而不是只有手臂在劃圈。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方向畫圓 8-10 次,重複 2-3 組。每天可進行多次。

3. 腹式呼吸與核心啟動(穩定腰椎,預防腰痛)

我們的「核心肌群」就像身體的天然束腹,提供腰椎穩定性。學會正確的腹式呼吸能有效啟動深層核心,這對於經常腰痛的朋友尤其重要。

  • 起始姿勢: 仰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屈膝,雙腳平放。一隻手放在胸口,另一隻手放在腹部肚臍上方。
  • 動作過程:
    • 吸氣: 透過鼻子緩慢深吸氣,感受放在腹部的手向上隆起,而胸口的手幾乎不動。想像空氣充滿腹腔,像氣球一樣鼓起來。
    • 吐氣: 透過嘴巴緩慢吐氣,感受腹部的手向下平坦,同時輕微收縮肚臍向脊椎方向,將腹部收緊。想像肚臍「吸向」脊椎,讓腹部肌肉輕微緊繃。
    保持下背穩定: 整個過程中,努力讓您的下背部維持平貼地面,不要讓腰部拱起。
  • 呼吸配合: 吸氣 3-4 秒,吐氣 4-6 秒,保持呼吸深沉而緩慢。
  • 感受度提醒: 主要感覺是腹部有規律的起伏,以及吐氣時腹部深層肌肉的輕微收縮感。如果感覺頸部或胸口很用力,表示您可能用錯了肌肉。
  • 常見錯誤提醒:
    • 胸式呼吸: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胸部呼吸,導致腹部沒有明顯起伏。請專注感受腹部的活動。
    • 憋氣: 確保呼吸順暢,不要憋氣或過度用力。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進行 5-10 分鐘,每天可進行 2-3 回,尤其是在睡前或感到壓力時。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肌肉列表索引疾病索引列表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終極指南。


總結與我們的承諾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預約電話: (02) 2717-7600。官方網站: https://www.ajwkptc.comLINE@一對一諮詢: 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