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離心運動在肌腱炎治療中的神奇效果
離心運動在肌腱炎治療中的神奇效果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林晉緻 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身體各處的肌腱炎。這些惱人的疼痛,從肩膀、手肘、膝蓋到腳踝,常常讓他們在日常活動,甚至運動時,都感到力不從心,大大影響了生活品質。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個在肌腱炎治療中,被臨床實證證明具有神奇效果的關鍵方法——離心運動,幫助大家理解其背後的原理,以及如何在台北這樣步調快速的城市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復原之路。
為什麼離心運動是肌腱炎的「解方」?
你是否也曾感到關節附近隱隱作痛,活動時甚至有「卡卡」的感覺?早晨下床時,腳跟一踩地就痛得不行?或是打網球、提重物時,手肘外側突然傳來一股劇烈的刺痛?這些都可能是肌腱炎(Tendinitis)的徵兆。
肌腱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它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強韌纜繩」,負責傳遞肌肉收縮的力量,讓我們能夠活動身體。當這些纜繩因為過度使用、重複性勞損,或是不當的生物力學姿勢(例如長時間維持某個不良姿勢或重複相同動作) 而產生微小撕裂或退化時,就可能導致發炎與疼痛,這就是肌腱炎。雖然常被稱為「肌腱炎」,但更精確的說法其實是「肌腱病變」(Tendinopathy),因為它不僅僅是發炎,更多時候是肌腱內部結構的退化與變性。這種退化會使肌腱變得脆弱,疼痛反覆,讓許多人苦不堪言。
過去,面對肌腱炎,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多休息、冰敷,或者只做輕柔的伸展。但事實上,光靠休息是不足以讓肌腱真正「修復」的。休息只能暫時緩解症狀,卻無法從根本上改善肌腱的結構與功能。這就像是水管破裂,你只用水桶接水,卻不去修補水管本身一樣。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朋友在休息後疼痛減輕,一回到原先的活動強度,疼痛又會捲土重來。
這時候,「離心運動」(Eccentric Exercise)就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什麼是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呢?想像一下,當你緩慢地放下啞鈴,或是在下樓梯時,你的肌肉雖然在發力,但卻是在「被拉長」的過程中「控制性地收縮」。相對於向心收縮(肌肉縮短發力,例如舉起啞鈴)或等長收縮(肌肉長度不變,例如撐住啞鈴),離心收縮能產生更大的力量,並對肌腱產生特殊的機械刺激。
離心運動的神奇效果,來自於它獨特的生理機轉:
- 促進膠原蛋白重塑與肌腱結構修復: 肌腱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離心運動時,肌腱會在受控的張力下被拉長,這種特定的機械張力會刺激肌腱內的細胞,促進不健康的膠原纖維被分解,同時產生新的、排列更整齊、更強韌的膠原蛋白。這就像是將雜亂無章的舊鋼纜,重新編織成一條更堅固的新纜繩,從根本上改善肌腱的品質與耐受力。
- 有效緩解疼痛: 許多研究指出,離心運動能顯著減輕肌腱炎帶來的疼痛。其機制可能與疼痛的「門閥控制理論」有關,或是透過改善肌腱內部的血液循環 和神經敏感度,進而達到止痛效果。
- 增強肌腱的負重能力與預防再受傷: 離心訓練不僅修復肌腱,更重要的是,它能增強肌腱在承受高負荷時的韌性與力量。這對於需要重複性動作或承受較大衝擊的活動(如跑步、跳躍、搬重物)尤為重要。透過漸進式的離心負荷,肌腱能逐漸適應更大的壓力,降低未來再次受傷的風險。
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詳盡的評估來判斷問題根源。許多來找我的運動員朋友,在確認是阿基里斯肌腱病變、髕骨肌腱病變 或是網球肘 後,我都會將離心訓練納入他們的治療計畫中。
居家自我保健與和緩運動
以下我會提供幾個讀者可以立刻執行的自我檢測或和緩離心運動,幫助你初步緩解疼痛。但請記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下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在你開始之前,請務必了解以下重點:
- 疼痛原則: 運動過程中可能會有輕微的不適感,但不應引起劇烈疼痛。如果疼痛加劇,請立即停止。將疼痛程度控制在0-3分(0為無痛,10為最痛)之間。
- 循序漸進: 從小幅度、輕負荷開始,隨著肌腱的適應逐步增加次數、組數或阻力。
居家自我檢測:
-
單腳站立測試:
起始姿勢: 赤腳站在平坦、穩定的地面上。
動作過程: 抬起一隻腳,保持單腳站立,雙手自然垂放或輕扶牆壁以保持平衡。觀察自己能穩定站立的時間。
呼吸配合: 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
感受度提醒: 感受支撐腳的足部與腳踝是否有不穩或疼痛。
常見錯誤提醒: 身體晃動過大,無法維持平衡;膝蓋鎖死或過度彎曲。
建議次數與頻率: 兩腳各測試1次,記錄時間。如果站立不穩或感到疼痛,可能代表下肢的穩定性或肌腱存在問題。 -
簡易蹲下測試(膝蓋與腳踝關聯):
起始姿勢: 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
動作過程: 緩慢地向下蹲,就像坐椅子一樣,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或達到個人可承受的最低點。
呼吸配合: 往下蹲時吸氣,起身時吐氣。
感受度提醒: 感受膝蓋、腳踝或足底是否有疼痛或壓力。觀察膝蓋是否會向內塌陷。
常見錯誤提醒: 膝蓋超過腳尖太多;身體過度前傾;膝蓋內收(俗稱X型腿);直接「掉下去」而不是緩慢控制地下降。
建議次數與頻率: 進行3-5次,觀察整個過程的感受。如果在蹲下時膝蓋有疼痛或不穩,可能提示髕骨肌腱或周圍肌肉功能不佳。
和緩離心運動:
- 起始姿勢: 站在一個稍微高起的平面(如樓梯的最低階或厚書本上),腳掌前半部踩在平面上,腳跟懸空。雙手輕扶牆壁或扶手以保持平衡。
-
動作過程:
向上抬起: 用雙腳腳尖的力量,將身體盡可能地向上抬起,直到腳尖完全伸直。感受小腿肌肉的收縮。
單腳緩慢下放: 保持身體向上,輕輕抬起健側腳(未受影響的腳)。然後,僅用患側腳(受影響的腳)的力量,以大約3-5秒的緩慢速度,將腳跟緩緩向下放,直到腳跟低於水平面,感受阿基里斯肌腱被拉長的張力。
恢復: 健側腳放回原位,雙腳共同力量重新抬起身體到最高點,然後重複單腳下放動作。 - 呼吸配合: 向上抬起時吸氣,單腳緩慢下放時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 下放過程中,應該感受到小腿後側和阿基里斯肌腱有溫和的拉伸感和控制感,而不是劇烈的疼痛。
- 常見錯誤提醒: 下放速度過快,失去控制;沒有讓腳跟充分下沉;身體過度搖晃。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組15次,每次3組,每天進行1-2次。初期可視情況減少次數,逐步增加。
- 起始姿勢: 站立,雙腳與肩同寬。可輕扶牆壁或椅子輔助平衡。
-
動作過程:
單腳站立: 抬起健側腳,僅用患側腳站立。
緩慢下蹲: 以大約3-5秒的緩慢速度,控制患側膝蓋緩緩彎曲,身體向下坐,就像單腳坐椅子一樣。注意膝蓋保持與腳尖方向一致,不要內外翻。下蹲至膝蓋彎曲約30-45度,或感覺膝蓋前側有溫和拉伸感,但無疼痛感即可停止。
恢復: 健側腳放下,雙腳共同力量站回起始位置。然後重複單腳下蹲動作。 - 呼吸配合: 緩慢下蹲時吸氣,雙腳站起時吐氣。
- 感受度提醒: 應感受到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在緩慢下蹲時有被拉長但控制著的力量,膝蓋下方髕骨肌腱處有溫和的張力感。
- 常見錯誤提醒: 下蹲速度過快;膝蓋內扣或外翻;身體軀幹過度前傾;疼痛時仍繼續。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組10-12次,每次3組,每天進行1次。
- 起始姿勢: 坐在椅子上,患側前臂靠在桌上,手腕和手掌伸出桌緣,掌心向下。手裡可以輕輕握住一個小啞鈴(0.5-1公斤)或裝滿水的水瓶。
-
動作過程:
被動抬起: 用健側手輕輕抬起患側手腕,讓手腕向上彎曲(手背朝向天花板)。
緩慢下放: 鬆開健側手,僅用患側手腕的力量,以大約3-5秒的緩慢速度,讓手腕和啞鈴緩緩地向下放鬆,直到手腕完全下垂。感受手肘外側和小臂肌肉被拉長的張力。
恢復: 再次用健側手將患側手腕抬回起始位置,重複緩慢下放動作。 - 呼吸配合: 被動抬起時吸氣,緩慢下放時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 應感受到手肘外側肌肉有溫和的拉伸感和控制感,如果感到刺痛請立即停止或減輕重量。
- 常見錯誤提醒: 下放速度過快;手腕沒有完全下垂;使用甩動力量而非肌肉控制。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組15次,每次3組,每天進行1-2次。
當自我保健不足夠時…
肌腱炎的成因複雜,不僅限於肌腱本身的問題,還可能與身體姿勢、肌肉不平衡(例如有些肌肉過度緊繃,有些則過於無力)、關節活動度受限,甚至是運動模式的錯誤 有關。例如,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除了手腕問題外,可能還存在頸椎前傾、圓肩等姿勢問題,這些都會加劇手肘和手腕肌腱的負擔。而跑步愛好者的髕骨肌腱病變,也可能源於髖關節或足部的力學問題,而非單純的膝蓋使用過度。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強調,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透過精準的徒手評估、動作分析,我們物理治療師可以找出您疼痛的真正根源,並根據您的生活習慣、運動需求,制定一套最適合您的個人化治療計畫。這可能包括更進階的離心訓練、肌筋膜放鬆術(Fascial Release Technique,一種針對肌肉和筋膜組織的軟組織鬆動手法)、關節鬆動術,以及調整不正確的運動模式。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肌腱炎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
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我們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團隊,致力於提供高品質、安全且有效的醫療服務。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