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運動,為什麼會得運動傷害?

我沒有運動,為什麼會得運動傷害?


親愛的讀者們,大家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許靖雯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來找我的上班族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身體各處的疼痛與不適,而他們往往會困惑地問我:「許治療師,我明明沒有運動,為什麼會得運動傷害?」這個問題太常見了,幾乎每天我都會聽到類似的疑問。今天,我就要來跟大家深入探討這個看似矛盾,卻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現象。

我沒有運動,為什麼會得運動傷害?解析無形中的身體磨損

「運動傷害」這個詞,常讓人聯想到運動員在激烈競技中發生的急性扭傷、拉傷,或是長年累積的慢性疲勞性骨折。然而,當你沒有在運動,甚至只是日復一日地坐在辦公桌前,卻感受到肩膀僵硬、頸部痠痛、腰部不適,或是手腕麻木(例如:腕隧道症候群)時,這其實也是一種「運動傷害」的表現。只不過,這種「運動」並非指你在健身房揮灑汗水,而是指你身體在日常生活中,長期、重複地以不正確的姿勢進行「活動」

想像一下,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精密的生物力學系統,每個關節、每條肌肉、甚至每一層肌筋膜(覆蓋在肌肉和器官上的結締組織網,想像它就像一張遍佈全身的蜘蛛網,將我們的身體連成一體),都有其設計的運動範圍和承重能力。當我們長期處於一個靜止但其實是「不平衡」的姿勢時,例如:頭部前傾(這在上班族中極為常見,尤其在使用電腦或手機時),頸部和上背部的肌肉就必須持續收縮來支撐頭部的重量。久而久之,這些肌肉會變得緊繃、僵硬,甚至出現肌筋膜激痛點(肌肉內高度敏感的點,觸碰時可能引起遠處的疼痛,就像一個疼痛的「引爆點」),進而導致疼痛和活動受限。

這種情況下,雖然你沒有跑步、跳躍,但你的身體正在承受著「靜態工作」所帶來的慢性壓力。這就像一條橡皮筋,雖然沒有被大力拉扯,但長時間處於微小拉伸的狀態,最終也會失去彈性甚至斷裂。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頸部、肩膀和腰部的痠痛,這正是長期不良姿勢累積的結果。我們的筋膜(身體內的軟組織結締網絡,它包裹著肌肉、骨骼、神經和血管,在身體內部形成一個連續的三維矩陣)會逐漸失去彈性和潤滑度,變得僵硬、粘連,進而限制了肌肉的正常滑動,影響身體的整體動作效率。這會導致某些肌肉過度使用而疲勞,另一些肌肉則被抑制而無力,形成肌肉失衡。

此外,壓力與情緒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代生活步調快,許多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這會導致身體的自主神經系統(控制心跳、呼吸、消化等非自主功能的系統,就像身體的自動駕駛儀)失調。當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時,肌肉張力會升高,更容易產生緊繃和激痛點。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時候,即便姿勢沒有明顯改變,但在壓力大時,痠痛感會特別明顯。這一切,都讓身體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依然承受著「運動傷害」的負擔。

身體求救訊號:認識你的「非運動性運動傷害」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這些「非運動性運動傷害」的表現是多樣的,而且往往是循序漸進的。從一開始的輕微不適,到後來影響睡眠、工作效率,甚至導致更嚴重的神經症狀。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警訊:

  • 肩頸痠痛與僵硬: 長期低頭或圓肩(肩膀向前捲曲),導致上斜方肌(肩部上方的大片肌肉)過度緊繃,甚至出現激痛點。這會讓你感覺肩膀上像背了塊磚頭,轉頭受限。
  • 下背痛: 久坐導致核心肌群(環繞腰腹部的深層肌肉,想像它像天然的護腰)無力,骨盆前傾或後傾,脊椎壓力過大。許多人抱怨坐到下午腰就開始隱隱作痛,起身時更明顯。
  • 手腕與前臂不適: 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或手機,導致手腕姿勢不良,前臂肌肉疲勞,可能引發肌腱炎或腕隧道症候群(手腕處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導致手指麻木、無力)。
  • 髖部緊繃: 久坐使髖屈肌(位於大腿前方,幫助抬腿的肌肉)縮短,影響骨盆穩定性,甚至造成臀部肌肉無力。

這些看似輕微的日常習慣,日積月累下,就會造成身體組織的微小創傷和發炎,最終形成與運動傷害無異的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你沒有運動,卻依然可能得到這些「運動傷害」

許治療師給你的自我保健小撇步

了解了問題的根源,接下來我會分享幾個簡單卻有效的自我檢測和和緩運動,讓你可以在家中或辦公室隨時執行。請務必仔細閱讀每個步驟,確保動作的正確性,才能安全有效地幫助身體找回平衡。

1. 頸椎活動度自我檢測與「縮下巴」運動 (Chin Tuck)

這個運動對於改善頭部前傾(一種常見的不良姿勢,頭部向前伸出,使頸椎承受過大壓力)姿勢和緩解頸部後側肌肉緊繃非常有效。它能訓練到深層頸屈肌,提升頸椎穩定性。

  • 起始姿勢: 坐姿或站姿,背部挺直,肩膀放鬆。眼睛平視前方。
  • 動作過程:
    吸氣: 緩慢地將下巴向後收,感覺頭部向天花板延伸,像是要把後腦勺靠到身後的牆壁一樣。
    吐氣: 維持下巴收回的姿勢,感受頸部後方肌肉的輕微拉伸,但不是用力擠壓。
    保持視線仍平視。
    回到起始位置。
  • 呼吸配合: 吸氣時收下巴,吐氣時維持並感受。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頸部後側的輕微拉伸,而不是擠壓或疼痛。如果感到下巴或喉嚨有壓力,表示用力過度。
  • 常見錯誤提醒:
    低頭或仰頭: 很多人會不自覺地低頭或仰頭來完成動作,這就失去了訓練深層頸屈肌的效果。請保持視線水平。
    用力過猛: 避免猛烈地收縮,以免造成頸部不適。動作要緩慢而有控制。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重複10-15下,每天可進行2-3組。在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後,隨時都可以進行。

2. 胸椎伸展運動 (Thoracic Extension)

長時間圓肩和駝背會使胸椎僵硬,限制呼吸和肩關節活動。這個運動能有效打開胸腔,改善胸椎活動度。

  • 起始姿勢: 坐在椅子上,將雙手交叉抱胸或放在頭後。背部挺直,將椅背當作支撐點,或在下背處放置一個小毛巾捲以維持自然弧度。
  • 動作過程:
    吸氣: 挺胸,讓胸部向上、向天花板方向延伸,感覺背部在椅背上輕微後仰。讓頭部和頸部自然跟隨,不要刻意仰頭。
    吐氣: 緩慢回到起始位置。
  • 呼吸配合: 吸氣時伸展,吐氣時放鬆回到原位。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胸椎區域的輕微伸展和擴張,而不是下背部或頸部的壓迫感。
  • 常見錯誤提醒:
    過度伸展下背: 力量集中在下背部,導致下背部過度拱起,而非胸椎伸展。
    頸部過度後仰: 許多人會過度仰頭來代替胸椎伸展,這會增加頸部壓力。動作應從胸椎開始,頸部自然跟隨。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重複8-12下,每天可進行2-3組。特別適合長時間坐姿的上班族。

3. 骨盆傾斜運動 (Pelvic Tilts)

這個運動有助於活化核心肌群(環繞腰腹部的深層肌肉,它們是穩定脊椎和骨盆的關鍵,想像它們像身體自帶的「束腹」)並改善腰椎的活動度,緩解下背緊繃 。

  • 起始姿勢: 仰躺在地面或硬床上,屈膝,雙腳平踩地面,與臀部同寬。保持頸部放鬆。
  • 動作過程:
    吸氣: 輕輕拱起下背部,讓下背與床之間出現一個小空隙,感受尾椎骨輕微向下壓的感覺(骨盆前傾)。
    吐氣: 將下背部平貼在地面上,同時收緊腹部,感覺肚臍往脊椎方向靠近,尾椎骨輕微向上捲(骨盆後傾)。
    在兩種傾斜之間緩慢、有控制地來回移動。
  • 呼吸配合: 吸氣時前傾,吐氣時後傾。保持呼吸平穩。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到骨盆和下背部的輕柔擺動,腹部肌肉的輕微收縮。避免使用臀部或大腿肌肉過度用力。
  • 常見錯誤提醒:
    動作過大: 動作範圍不需太大,重點在於控制和感受核心肌肉的啟動。
    憋氣: 避免憋氣,保持順暢的呼吸,有助於核心肌群的啟動。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重複10-15下,每天可進行2-3組。早上起床或睡前,以及久坐後都可進行。

透過這些簡單的運動,你會開始感覺到身體的變化。這些微小的動作,卻是重新建立身體穩定性和活動度的第一步。

綜合物理治療策略:從根源解決運動傷害

單純的運動雖然有幫助,但面對像運動傷害這樣複雜的問題,往往需要更全面的物理治療介入。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堅信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治療計畫也必須量身打造。

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詳盡的主觀評估(詢問症狀、病史、生活習慣等)與客觀檢查(包括姿勢評估、動作測試、肌力測試、關節活動度、觸診等)來判斷問題根源。這能幫助我們了解疼痛的模式、肌肉失衡的狀況、關節的活動限制、以及神經功能受影響的程度。

我們的治療方式涵蓋多元的專業技術,旨在多面向地解決您的問題: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物理治療師會運用雙手,針對僵硬的關節進行關節鬆動術(輕柔的關節擺動,以恢復關節的自然活動度)或關節操作術(高速度、低幅度的關節調整,以鬆解關節),以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度。同時也會針對緊繃的肌肉和筋膜進行肌筋膜鬆弛術(運用按摩、按壓等手法來釋放肌筋膜的張力,緩解激痛點),如深層組織按摩激痛點乾針(將細針精準地刺入肌肉激痛點,以放鬆肌肉、緩解疼痛)。徒手治療對於改善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有顯著效果。
  • 運動治療 (Therapeutic Exercise): 針對評估結果,我們會開立客製化的運動處方。這不僅包括強化無力肌肉(例如:核心肌群、臀肌)的肌力訓練(如:離心收縮運動,也就是肌肉在被拉長的同時仍保持張力抵抗外力,類似你慢慢放下重物時肌肉緩慢而有控制地伸展),也包含改善肌肉協調性、穩定性(特別是針對深層核心肌群)和本體感覺訓練(訓練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提升平衡與協調)。運動治療是長期維持治療效果的關鍵。
  • 疼痛衛教 (Pain Neuroscience Education): 許多慢性疼痛患者會對疼痛產生恐懼感,甚至認為身體已經受損。我們會提供詳細的疼痛科學教育,解釋疼痛的生理機制,幫助患者理解疼痛不等於傷害,從而降低對疼痛的焦慮,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這會讓患者更積極地參與治療過程。
  • 整合生活習慣調整: 我們也會針對您的日常活動模式、工作姿勢、睡眠習慣等提供具體的建議。例如,針對長時間使用電腦的台北上班族,我們會建議定時休息、調整工作站人體工學,並將上述的伸展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運動傷害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

結語: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將以專業、有溫度的方式,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 (02) 2717-7600。

官方網站: 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 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