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如何與你的疼痛和平共處?
如何與你的疼痛和平共處?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資深物理治療師 梁鈞嵐。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來找我的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頸肩僵硬、下背疼痛,以及各種揮之不去的身體不適。您是否也曾有這樣的經驗?明明沒有受傷,卻感覺身體像個老舊的機器,總是痠痛卡卡,甚至影響了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這種持續性的疼痛,不僅令人身心俱疲,更像是身體在發出警訊,提醒我們是時候該好好「如何與你的疼痛和平共處」了。
「疼痛」其實是我們身體最原始也最複雜的警報系統。當身體某處受到威脅或損傷時,它會啟動一系列機制,透過神經系統將訊號傳遞到大腦,讓我們感知到不適,進而保護自己。然而,當這種警報持續響起,即使實際傷害已不存在,我們就可能面臨「慢性疼痛」的挑戰。在台北這個快節奏的城市裡,許多人長期處於高壓、久坐或重複性勞動的生活模式,這些都可能成為慢性疼痛的溫床。
為什麼你的身體總是在「抗議」?深度解析疼痛的成因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人面對疼痛,第一時間總會想到是否「受傷」了。但事實上,許多慢性疼痛的根源,並非單純的組織損傷,而是更深層的身體力學失衡與神經系統的適應不良。這些問題往往源於長時間固定姿勢、肌肉失衡與不良的身體力學。以下我將深入淺出地解釋幾個常見的「為什麼」:
-
肌筋膜失衡:身體的「拉鋸戰」
我們的身體由數百條肌肉與層層包裹的「肌筋膜」(myofascia,一種細緻而強韌的結締組織,遍佈全身,提供支撐並傳遞力量)構成。當我們長時間維持不當姿勢,例如:久坐電腦前、彎腰駝背,或進行重複性動作時,某些肌肉會變得過度使用而緊繃、縮短,形成「激痛點」(trigger points),也就是肌肉纖維中難以放鬆的緊繃帶。同時,與之相對的肌肉則可能變得無力、被抑制。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肌筋膜失衡」(muscle imbalance)。舉例來說,當您的胸大肌與胸小肌(位於胸前,負責手臂內收與肩胛骨穩定)長期縮短時,背部的菱形肌與中下斜方肌(負責肩胛骨後收與下壓)就會被拉長而無力。這就像一場身體內部的「拉鋸戰」,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引起轉移痛,讓您感覺疼痛來自別的部位。
-
不良姿勢與身體力學:壓力的累積效應
我們的身體在每個動作中,都遵循著特定的「生物力學」(biomechanics,即研究生物體運動的科學原理)原則。當姿勢不良,身體的重心會偏移,導致某些關節與組織承受過大的壓力。例如,長期「圓肩駝背」並伴隨「頭部前傾」的姿勢(想像烏龜探頭的樣子),會使得頸椎與上胸椎承受數倍於正常姿勢的壓力,導致頸部深層屈肌(deep cervical flexors,維持頸椎穩定的重要肌肉)無力,而淺層的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負責頭部轉動與聳肩的肌肉)則會過度緊繃。這就像是您在身上背著一個隱形的重量,日積月累下,疼痛自然找上門。
-
神經敏感化:警報器太靈敏了!
在某些慢性疼痛案例中,即使組織本身沒有持續受損,大腦對疼痛的感知卻變得過度放大,這就是「神經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的現象。想像一下,您家的煙霧警報器,本來只在真正有火災時才響,但現在連炒菜的油煙都會觸發它。神經敏感化就像是疼痛的「警報器」變得太靈敏,一點點輕微的刺激,甚至只是情緒壓力,都可能被大腦解讀為強烈疼痛。這是身體對長期疼痛的一種適應性改變,但卻也讓疼痛變得更難以捉摸。
與疼痛和平共處的自我保健練習:從覺察開始
身為物理治療師,我深知光是理解「為什麼」還不夠,您更需要實際可行的「如何做」。以下我會教導您一些簡單卻高效的自我檢測和和緩運動,它們不僅能幫助您覺察身體,更能改善肌肉失衡,降低神經敏感度。請記住,這些動作的重點在於「感受」與「正確」,而非追求「大」或「多」。
自我檢測:簡易靠牆姿勢檢查
這個簡單的測試能幫助您快速了解自己的姿勢習慣,特別是頭部與肩部的排列。
- 起始姿勢: 背部貼牆站立。將後腦勺、肩胛骨、臀部、小腿肚和腳跟盡量貼近牆面。
-
動作過程:
- 感受您的後腦勺是否能輕鬆碰到牆面。如果不能,代表您可能有頭部前傾的問題。
- 檢查您的下背部與牆面之間的空隙。正常情況下,應能輕鬆將手掌伸入,但如果空隙過大,可能表示您有骨盆前傾或腰椎過度前凸。
- 呼吸配合: 自然緩慢地深呼吸。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身體各部位與牆面的接觸點,以及哪些部位難以貼合。
- 常見錯誤提醒: 不要刻意用力將身體壓向牆壁,也不要憋氣或過度挺胸、縮腹,只需自然站立。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日進行一次,每次站立約30秒至1分鐘。
和緩運動 1:貓牛式——喚醒脊椎活動度
「貓牛式」是瑜伽中常見的動作,它能溫和地活動脊椎的每個環節,改善脊椎的靈活性,對於久坐族群的下背僵硬特別有效。
- 起始姿勢: 採四足跪姿,雙手位於肩膀正下方,雙膝位於骨盆正下方,膝蓋與腳掌同寬。背部保持平坦,頸部與脊椎保持一直線。
-
動作過程:
- 「貓式」: 緩慢吸氣,同時將背部拱起,收縮腹部肌肉,頭部輕輕低下,視線看向肚臍(想像貓咪伸懶腰,弓起背部)。
- 「牛式」: 緩慢吐氣,同時將背部下壓,腹部放鬆,臀部向上拱起,頭部輕輕抬起,視線看向前方(想像牛背下凹)。
- 呼吸配合: 動作與呼吸同步,吸氣時拱背,吐氣時下壓。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脊椎從尾椎到頸椎的逐節伸展與收縮。應是溫和且流暢的,沒有任何疼痛。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頸部過度後仰或用力下壓,動作應由脊椎帶動,而非僅限於頭部。不要急促,以免對脊椎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循環(貓式+牛式)重複10-15次,每日可進行2-3回。
和緩運動 2:肩胛骨滑動運動——解鎖上背僵硬
這個動作有助於訓練您的「核心肌群」(deep core muscles,也就是大腦對於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以及維持身體穩定性所需的深層肌肉群),特別是肩胛骨周圍的穩定肌群,改善圓肩與頭部前傾造成的上背僵硬。
- 起始姿勢: 坐在椅子上,保持背部挺直,或站在牆邊,輕輕將背部貼近牆面。雙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
-
動作過程:
- 「肩胛骨後收下壓」: 吸氣,想像用肩胛骨去「夾」住後背的一支筆,同時輕輕將肩膀往地板方向下壓。感受上背部肌肉輕微收縮。
- 「放鬆」: 吐氣,緩慢放鬆。
- 呼吸配合: 吸氣時收縮,吐氣時放鬆,保持呼吸平穩。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肩胛骨周圍(菱形肌、中下斜方肌)的肌肉收縮,避免聳肩。應是輕微的肌肉工作感,而非緊繃或疼痛。
- 常見錯誤提醒: 不要用力聳肩或憋氣。避免過度用力導致頸部或肩膀緊繃,重點是「控制」而非「力量」。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收縮維持5秒,重複10-12次,每日進行2回。
和緩運動 3:單膝抱胸伸展——舒緩下背壓力
這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下背伸展,能幫助放鬆腰椎周圍的肌肉,對於久坐或下背緊繃的人非常有益。
- 起始姿勢: 仰臥於地板或瑜伽墊上,雙膝彎曲,雙腳平放於地面。
-
動作過程:
- 緩慢吸氣。
- 吐氣時,將其中一隻膝蓋彎曲,雙手環抱膝蓋,輕輕將膝蓋拉向胸部。保持下背部盡量平貼地面,不要拱腰。
- 保持此姿勢,進行數次深呼吸,感受下背部的輕微拉伸。
- 吸氣時,緩慢放下膝蓋。
- 換邊重複動作。
- 呼吸配合: 抱膝時吐氣,放鬆時吸氣。深呼吸能幫助放鬆肌肉。
- 感受度提醒: 應感受下背部或臀部輕微的伸展感,而非銳利的疼痛。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刻停止。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抬頭、拱腰或用力過猛。動作應緩慢、有控制,以保護脊椎。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邊維持15-30秒,重複2-3次,每日進行1-2回。
什麼時候該尋求專業協助?
疼痛就像一位嚴謹的老師,它在教導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透過上述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您將能更好地了解身體的狀態,並開始學習與疼痛和平共處。然而,物理治療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石。身為物理治療師,我一直相信「預防勝於治療」,但當疼痛持續存在、影響日常生活,或是您嘗試了自我保健卻效果不彰時,那便是身體發出了明確的求救訊號,提醒您需要專業的介入了。
以下情況,我會強烈建議您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
- 疼痛持續不退: 若疼痛在嘗試自我保健後仍持續數週甚至數月。
- 疼痛加劇或惡化: 疼痛感變得更強烈,或出現新的、無法解釋的症狀。
- 伴隨其他神經症狀: 如麻木、刺痛、無力感或肢體放射痛。
- 日常生活受影響: 疼痛限制了您的工作、睡眠、運動或基本活動。
- 對自我運動感到困惑: 不確定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或擔心造成二次傷害。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慢性疼痛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終極指南。
讓我們與您一同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我們將透過精準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幫助您從根本解決問題,最終與疼痛和平共處,重拾健康活力。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 (02) 2717-7600。
官方網站: 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 點此加好友。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