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治療完隔天反而更痛?

為什麼治療完隔天反而更痛?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資深物理治療師梁鈞嵐。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常常聽到病患,尤其是許多來找我的上班族和長期久坐的朋友們,在治療後的隔天,會有些許疑惑甚至抱怨:「梁治療師,為什麼我昨天治療完,今天反而感覺更痠痛了呢?是不是哪裡出問題了?」

這種「治療後反而更痛」的現象,在物理治療的臨床實踐中其實是相當常見的,我們稱之為「延遲性治療後痠痛」。這並非代表治療出了問題,反而往往是身體開始啟動自我修復與適應機制的正常訊號。今天,我將從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角度,深入淺出地為您解釋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您可以如何應對,幫助您的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

為什麼治療完隔天,身體反而「抗議」了?

當我們進行物理治療時,無論是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或是其他儀器輔助,其目的都是為了打破身體原有的不平衡、恢復正常的動作模式,並促進組織的修復。這個過程,就像是在為您的身體進行一場「深層清潔」與「系統重啟」,難免會引發一些暫時性的反應。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原因:

組織的微創傷與發炎反應:深層組織的「喚醒」:在進行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特別是針對緊繃的肌筋膜 (Myofascia) 進行鬆動術 (Mobilization) 或深層組織按摩 (Deep Tissue Massage) 時,物理治療師會精準地找到您身體深層僵硬、沾黏的軟組織。這些手法旨在釋放長期累積的張力,恢復筋膜的彈性。想像一下,一條長期緊繃的橡皮筋突然被拉伸,可能會有些微的撕裂感。雖然這些操作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微創傷」,但身體會立刻啟動自然的發炎反應 (Inflammatory Response),這是修復過程的必經之路。就像您家裡重新裝修,難免會有灰塵和噪音,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結果。

激痛點的釋放 (Trigger Point Release):許多人有激痛點 (Trigger Point) 的問題,也就是肌肉內過度敏感的「結節」「痛點」。這些激痛點不僅會引起局部疼痛,還會將疼痛「轉移」到其他部位。當物理治療師精準處理這些激痛點時,會促使這些長期缺氧、代謝不良的區域重新獲得血液供應,這時您可能會感覺到一股強烈的痠脹感,而隔天的痠痛就是這種「釋放」後的延遲反應。

肌肉的「重新學習」與適應:動作模式的改變: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會矯正您不正確的動作模式,並訓練您使用那些「偷懶」已久或被「代償 (Compensation)」的肌肉。例如,針對上班族常見的圓肩駝背,我們可能訓練您的菱形肌和下斜方肌,讓您的肩胛骨回到正確位置。這些肌肉可能很久沒有被有效使用了,當它們重新開始工作,尤其是在進行離心收縮 (Eccentric Contraction),也就是肌肉在拉長過程中發力(例如下樓梯時股四頭肌的控制)時,會導致肌肉纖維產生微小損傷,這也是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 的常見原因。

本體感覺的重塑 (Proprioceptive Re-education):物理治療不僅僅是處理肌肉和關節,更是訓練您大腦對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當我們調整您的姿勢或動作時,大腦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輸入並重新建立協調。這種神經肌肉的「重新設定」過程,有時會讓您在隔天感覺到身體某些部位的「陌生」「不適應」,進而表現為痠痛。

身體覺察力的提升:「麻木」「感知」:許多慢性疼痛患者,因為長期忍受疼痛,身體對不適感的閾值會升高,甚至「麻木」。治療後,隨著疼痛緩解和循環改善,您對身體的敏感度會恢復,開始能感知到過去被忽視的輕微痠痛或僵硬。這並非疼痛加劇,而是您的身體「警報系統」恢復了正常功能。

緩解治療後痠痛,您可以怎麼做?

理解了痠痛的原因,接下來就是如何有效應對了。以下是我作為物理治療師,給您的一些實用建議,讓您能更舒適地度過恢復期,並加速身體的修復:

1. 溫和的「動態恢復」而非完全靜止

許多人認為痠痛就應該完全休息,但對於治療後的痠痛,適度的活動反而更有幫助。這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清除代謝廢物,加速修復。

  • 動作一:溫和的頸部「點頭」與「抬頭」 (適合辦公室久坐,頸部僵硬的上班族)
    • 起始姿勢:舒適地坐著或站著,背部挺直,下巴微微收回,讓頭部保持中立位。
    • 動作過程:點頭 (Chin Tuck):輕輕地將下巴往喉嚨方向收縮,感覺頸部後側被拉長,像是要做出雙下巴的感覺。抬頭 (Gentle Neck Extension):緩慢地將頭部向上輕輕仰起,眼神看向天花板,感覺頸部前側輕微伸展。在整個動作中,避免頸部過度後仰或用力。
    • 呼吸配合:點頭時輕輕吐氣,抬頭時輕輕吸氣,保持呼吸順暢。
    • 感受度提醒:應感覺到頸部前後輕柔的拉伸,沒有刺痛或壓迫感。如果感到不適,請立刻停止。
    • 常見錯誤提醒:避免下巴過度上抬或下壓,使頸椎壓力過大。動作速度要慢,幅度要小,以不引起疼痛為原則。
    • 建議次數與頻率:每個方向重複 8-10 次,每天進行 2-3 回。
  • 動作二:坐姿胸椎伸展 (Thoracic Extension) (改善圓肩駝背,增加呼吸空間)
    • 起始姿勢:坐在椅子上,將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或抱住對側肩膀,將手肘靠攏。
    • 動作過程:緩慢地將胸椎向後仰,感覺胸口向上提,背部輕微拱起,同時保持腹部核心微收,避免腰椎過度伸展。將肩胛骨輕輕向後下方收攏,想像胸口被打開。
    • 呼吸配合:向後仰時深吸一口氣,感受胸腔擴張。回到起始姿勢時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應感覺到胸口和上背部有輕微的伸展感,沒有疼痛。
    • 常見錯誤提醒:避免用腰部過度彎曲來代償,應專注於胸椎的活動。頭部不要過度後仰,以免頸部壓力過大。
    • 建議次數與頻率:重複 10-12 次,每天進行 2-3 回。
  • 動作三:腹式呼吸 (Diaphragmatic Breathing) (幫助放鬆,穩定核心,促進循環)
    • 起始姿勢:舒服地躺著,屈膝,雙腳平放地面,一手放胸口,一手放腹部。
    • 動作過程:鼻子緩慢吸氣,感受腹部隆起,胸口的手幾乎不動。嘴巴緩慢吐氣,腹部放鬆下沉,腹部的手跟著下降。
    • 呼吸配合:吸氣時腹部鼓起,吐氣時腹部下沉。每次呼吸都深而緩慢。
    • 感受度提醒:感受橫膈膜的運動,腹部有明顯的起伏,而不是胸部劇烈上下。
    • 常見錯誤提醒:避免肩膀和胸部過度用力,導致呼吸短促。專注於腹部的起伏,讓呼吸自然放鬆。
    • 建議次數與頻率:持續 5-10 分鐘,每天可多次進行,尤其在感到壓力或疲勞時。

2. 冷敷與熱敷的智慧應用:

  • 冷敷 (Cold Application):若痠痛感伴隨紅腫、熱脹,表示局部發炎反應較為劇烈,此時可進行冰敷 15-20 分鐘,有助於減輕發炎和疼痛。
  • 熱敷 (Heat Application):若痠痛感是肌肉僵硬、緊繃為主,無明顯紅腫,則可使用熱敷 15-20 分鐘,幫助肌肉放鬆,增加血液循環,緩解不適。

3. 充足的水分與均衡飲食:

身體的修復需要足夠的水分來維持新陳代謝,並運送營養物質。同時,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修復肌肉所需)和抗氧化劑的蔬果,也有助於加速組織復原。

4. 確保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黃金時間。在深度睡眠中,身體會釋放生長激素,加速組織的再生和修復。

梁鈞嵐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叮嚀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來台北求診的病患,經過治療後若能遵循這些居家建議,通常都能更快地度過痠痛期,並感受到治療帶來的真正益處。請記住,短暫的痠痛是身體在「變好」的過程中,與您溝通的一種方式。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身體疼痛與不適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常見運動傷害與疼痛管理』終極指南

結語:您的身體值得專業的呵護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我們在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致力於提供個人化、精準的治療,幫助您擺脫疼痛,重拾健康的生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