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為什麼我的治療師會建議我去看心理諮商?
為什麼我的治療師會建議我去看心理諮商?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梁鈞嵐 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來尋求協助的朋友,當身體出現各種不適,例如:頸部僵硬、腰背痠痛、難以解釋的頭痛,甚至是全身性的疲勞或肌肉無力感時,通常都會期待我們能透過徒手治療、運動處方或儀器治療,直接解決生理上的問題。然而,當我深入評估後,有時反而會建議他們考慮進行心理諮商。這時,許多患者的臉上會浮現疑惑:「我的身體痛,為什麼要去看心理諮商?」、「難道我這一切都是心裡作用嗎?」
我完全理解您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這篇文章,我將從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角度,深入淺出地解釋身體與心理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為什麼「心理諮商」可能是您康復旅程中重要的一環,以及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如何透過整合性的照護,協助您找回健康。
身體的痛,從來就不只是身體的事:解密身心連結的奧秘
在我們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臨床經驗中,慢性疼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議題。它不像急性傷害那樣,有明確的受傷機制和預期的修復時間。有時候,即使影像學檢查沒有明顯異常,生理上的問題也似乎已經修復,疼痛卻依然持續,甚至會隨著壓力和情緒波動而加劇。這正是「身心連結」最顯著的體現。
人體並非獨立的機械零件組合,而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系統。我們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都受到心理狀態的深刻影響。當我們長期處於壓力、焦慮、憂鬱或負面情緒中時,身體會啟動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這些反應最初是為了應對危險而設計的,但在慢性狀態下,卻可能成為疼痛的幫兇。
其中一個關鍵的生理機制是「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您可以想像大腦就像一個音量控制器。正常情況下,身體傳來的痛覺訊號會被大腦適當地「調節音量」。但如果長期受到慢性刺激(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這個音量控制器可能會變得過於敏感,即使是微小的刺激,甚至沒有實際的傷害,大腦也會「放大」痛覺訊號,讓您感受到更劇烈、更廣泛的疼痛。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慢性疼痛患者會出現「一碰就痛,或痛感超出預期」的情況。
此外,肌肉張力異常也是常見的生理表現。壓力會導致我們不自覺地緊繃肌肉,尤其是肩頸、上背和下顎區域。這些持續的肌肉緊繃會形成「肌筋膜激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也就是肌肉內高度敏感的點,這些點不僅會引起局部疼痛,還會「轉移痛」(Referred Pain)到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肩頸的激痛點可能導致難以緩解的頭痛,甚至影響專注力。長期的肌肉失衡和錯誤姿勢(如「圓肩」和「頭部前傾」),也是我在台北執業多年,最常在上班族朋友身上觀察到的問題,這些都與壓力、情緒和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物理治療與心理諮商:雙劍合璧,為您的健康開闢新路徑
作為物理治療師,我們的職責是運用「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結合最新研究證據、臨床經驗以及患者的個人價值觀與情況,來制定最有效的治療計畫。當我發現患者的疼痛模式複雜、對傳統物理治療反應不佳,或合併有明顯的焦慮、憂鬱、壓力等情緒困擾時,建議他們尋求心理諮商,並非否定他們的疼痛是真實的,而是秉持著「全人照護」(Whole-Person Care)的理念。
心理諮商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呢?它能幫助您:
- 理解並處理情緒壓力源: 心理諮商師能協助您識別、理解並學習應對導致身體緊繃和疼痛的情緒壓力。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可以幫助您改變對疼痛的負面想法,從而降低疼痛感知。
- 改善睡眠品質: 慢性疼痛和情緒困擾常伴隨睡眠障礙。心理諮商能提供改善睡眠的策略,而充足的睡眠對於身體修復和疼痛管理至關重要。
- 學習放鬆技巧: 心理諮商會教導如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技巧,這些技巧可以直接降低身體的生理喚醒水平,緩解肌肉緊繃和疼痛。
- 重建身體感知與運動信心: 許多慢性疼痛患者會因為害怕疼痛而避免活動,導致身體功能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心理諮商師可以與物理治療師協同合作,幫助您克服「恐懼迴避行為」(Fear-Avoidance Behavior),逐步重建對身體的信心,讓您敢於、樂於活動。
總而言之,當物理治療師建議您進行心理諮商時,這意味著我們看到了您身體疼痛背後,可能還有更深層的心理因素在作用。這是一個「跨領域合作」(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的契機,讓身體和心理都能同時得到專業的照顧,從而達到更全面、更持久的康復效果。
自我保健:從「呼吸」開始感受身心連結的力量
現在,我想為您提供幾個簡單、易於執行的自我檢測和和緩運動,讓您在家也能開始感受身心連結的奧秘。請記住,這些動作的重點在於「感受」,而非「做到完美」。
-
腹式呼吸自我檢測與練習 (Diaphragmatic Breathing)
「呼吸」是連結身心最直接的橋樑。許多人在壓力下會不自覺地使用「胸式呼吸」,這會讓肩頸肌肉更加緊繃。學習腹式呼吸,可以有效啟動您的「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這就像是身體的「煞車系統」,能幫助您放鬆。
- 起始姿勢: 舒適地平躺在床上或瑜珈墊上,膝蓋彎曲,雙腳平放。一隻手輕放在胸部,另一隻手輕放在腹部(肚臍上方)。
-
動作過程:
吸氣: 慢慢用鼻子吸氣,感受腹部(放在腹部的手)向上隆起,胸部(放在胸部的手)盡量保持平穩,不要過度起伏。
吐氣: 慢慢用嘴巴吐氣(可以像吹蠟燭一樣,發出輕柔的「嘶」聲),感受腹部(放在腹部的手)緩緩下沉,向脊椎靠近。 - 呼吸配合: 吸氣時,腹部像是氣球一樣鼓起;吐氣時,氣球慢慢洩氣。想像空氣從鼻子進入,直接充滿腹部,然後再從嘴巴緩緩吐出。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腹部的手跟著呼吸起伏,而胸部的手幾乎不動。如果胸部起伏很大,表示您可能還在使用胸式呼吸。初期可能會覺得比較困難,甚至有點憋氣,這是正常的。
- 常見錯誤提醒: 不要用力吸氣或吐氣,要輕柔、緩慢。避免聳肩或脖子用力。不要憋氣。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練習5-10分鐘,每天至少2-3次,尤其是在感到壓力或疼痛加劇時。
-
輕柔頸部放鬆運動 (Gentle Cervical Mobility Exercise)
這是一個簡單的頸部活動,能幫助您放鬆因壓力或不良姿勢引起的頸部肌肉緊繃。
- 起始姿勢: 舒適地坐在椅子上,保持脊椎挺直,雙腳平放地面。將您的雙手輕輕放在大腿上,肩膀放鬆下沉。
-
動作過程:
頸部前屈(下巴內收): 慢慢將下巴向喉嚨方向內收,感覺後頸部肌肉輕微拉長。不是低頭看地板,而是讓頭部像往後「平移」一樣。
頸部側彎: 在保持下巴內收的同時,將頭部緩緩向右側肩膀傾斜,直到耳朵靠近肩膀,感覺左側頸部肌肉輕微伸展。保持數秒。
頸部轉動: 緩緩將頭部轉向右側,盡量讓下巴靠近右肩,感覺左側頸部肌肉的拉伸。保持數秒。
回到起始: 緩緩回到中間位置。
重複對側: 換左側重複相同的動作。 - 呼吸配合: 動作開始前深吸一口氣,在動作過程中緩慢吐氣。回到中間位置時再次吸氣。
- 感受度提醒: 感受頸部肌肉的輕微拉伸,而不是疼痛。如果感到任何尖銳的疼痛,請立即停止,並將活動範圍縮小。這個動作的目的是放鬆,不是挑戰極限。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聳肩或縮脖子。動作要慢,不要猛然轉動。不要用力過猛,避免造成不適。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側重複5-10次,每天2-3組。
-
肩胛骨活動度練習 (Scapular Mobility Exercise)
肩胛骨的穩定和活動對肩頸健康至關重要。這個運動能幫助放鬆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的緊繃,並促進周圍肌肉的協調。
- 起始姿勢: 坐在椅子上,保持脊椎挺直,雙手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
-
動作過程:
肩胛骨上提: 輕柔地將雙肩向上「聳起」,靠近耳朵,感受肩胛骨向上移動。
肩胛骨下壓: 緩緩將雙肩「壓低」,感覺肩胛骨向下沉,遠離耳朵,同時腹部輕微收縮。
肩胛骨後收: 將雙肩向後「夾緊」,感覺肩胛骨向脊椎靠近,胸部微微打開。想像背後有一支筆,你要用肩胛骨去夾住它。
肩胛骨前引: 將雙肩向前「推出去」,感覺肩胛骨向前延伸,背部輕微圓起。 - 呼吸配合: 肩胛骨上提時吸氣,下壓時吐氣。後收時吸氣,前引時吐氣。保持呼吸流暢。
- 感受度提醒: 感受肩胛骨周圍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避免頸部肌肉過度用力。動作幅度不需太大,重點在於控制與感受。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脖子前伸或後仰。動作要流暢,不要僵硬。不要屏住呼吸。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方向重複10-15次,每天2-3組。
結語:傾聽身體,勇敢尋求專業協助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理解,身體的疼痛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深刻的連結,尋求心理諮商並非否定您的疼痛,而是為了更全面地解決問題。這條康復之路,需要耐心與自我覺察,更需要專業的引導。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
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慢性疼痛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我們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團隊,隨時準備好為您提供最專業、最貼心的照護。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 (02) 2717-7600。
官方網站: 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 點此加好友。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