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重返跑步的階段性計畫

產後重返跑步的階段性計畫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資深物理治療師梁鈞嵐。很高興能在這裡與您分享,如何安全、有效地開啟產後重返跑步的旅程。

許多剛經歷生產的媽媽們,心中都懷抱著一個共同的渴望:再次感受跑步的自由與活力。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許多來找我的產後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不確定何時能開始運動,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或是對原本的腰痠、骨盆不適感到更加擔憂。您是否也正經歷這些困惑呢?

產後重返跑步絕非單純「想跑就跑」的事。這是一趟需要細心規劃、循序漸進的旅程。您的身體剛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化,從荷爾蒙的波動、骨盆的穩定性、到核心肌群(也就是您身體最深層的穩定肌肉群,影響著大腦對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的恢復,都需要時間與適當的引導。忽略這些內在的變化,就像在尚未穩固的地基上蓋高樓,最終可能導致受傷,例如:慢性骨盆疼痛、腰部不適、膝蓋問題,甚至是盆底肌功能障礙(如漏尿、骨盆器官脫垂)。因此,我將與您一同拆解這段旅程,提供一份專業且有溫度的階段性計畫,幫助您安全、自信地重拾跑步的樂趣。

為什麼產後重返跑步需要階段性計畫?

懷孕與生產對女性身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從生理角度來看,以下幾點是您在重返跑步前必須深刻理解的:

  • 荷爾蒙鬆弛影響穩定性: 懷孕期間,身體會分泌鬆弛素(Relaxin)等荷爾蒙,這會使得韌帶(連接骨骼的強韌組織)變得較為鬆弛,以便為分娩做準備。雖然產後荷爾蒙會逐漸恢復,但韌帶的恢復需要時間,這可能影響關節(尤其是骨盆與下肢關節)的穩定性,使得您在跑步時更容易產生不穩定的生物力學(身體運動的機械原理)模式,增加受傷風險。
  • 核心肌群與腹直肌分離的復原: 孕期中,腹部肌肉會被拉伸,許多媽媽會出現腹直肌分離(Diastasis Recti),即腹部中央的結締組織變薄甚至分離。這會導致核心肌群(深層腹部肌肉與骨盆底肌的總稱,它們協同工作來穩定脊椎和骨盆)功能受損,無法有效傳遞力量,也難以在跑步時提供足夠的穩定性。跑步是一種高衝擊力的運動,若核心肌群不穩,脊椎和骨盆將承受過度壓力。
  • 盆底肌的挑戰: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盆底肌群(位於骨盆底部,支撐子宮、膀胱、直腸的肌肉)都會經歷巨大的壓力與損傷。跑步時,盆底肌需要承受每次著地時的衝擊力,若其功能不足,可能導致漏尿、骨盆壓力或疼痛。
  • 姿勢與步態的適應: 孕期及產後,身體重心前移,導致姿勢改變(如骨盆前傾、胸椎後凸),進而影響跑步時的步態(走路或跑步的方式)。若沒有重新學習正確的姿勢與步態,可能導致膝蓋、臀部或背部疼痛。

基於這些「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逐步、有計畫的方法,讓身體從內而外地恢復,為重返跑步做好萬全準備。在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仔細的評估(Assessment)來判斷問題根源。

階段性計畫:從基礎到跑起來

第一階段:身體修復與基礎核心啟動(產後0-6週,或直到醫師許可)

這段時間主要目標是讓身體從分娩中恢復,並重新喚醒深層核心與盆底肌的感知與收縮能力。請務必在開始任何運動前,諮詢您的婦產科醫師,確認身體狀況適合活動。

自我檢測:腹直肌分離

  • 起始姿勢: 仰臥於地,雙膝彎曲,雙腳平放地面,露出腹部。
  • 動作過程:將一隻手的手指併攏,置於肚臍上方約2-3公分處。緩慢地抬起頭部和頸部,感覺腹部肌肉微微收緊,就像您在做輕微的仰臥起坐一樣,但不要讓肩膀離開地面。此時,用指尖輕輕按壓腹部中央,感受是否有空隙或凹陷。您可以嘗試將手指垂直地深入這個空隙。
  • 感受度提醒: 正常情況下,腹部中央會感覺到兩側腹直肌的邊緣,中間的空隙不應超過2-3指寬,且深度較淺。若空隙明顯超過2指寬,或手指能深陷其中,則可能存在較嚴重的腹直肌分離。
  • 常見錯誤提醒: 不要過度用力抬頭,以免頸部緊張。評估時腹部不要鼓起,應保持微收。
  • 建議次數與頻率: 產後6週內,可在每次排尿或換尿布後輕輕觸摸檢查,無需頻繁按壓。

自我檢測:盆底肌感知

  • 起始姿勢: 舒適地坐著或躺著。
  • 動作過程:想像您正在憋尿或憋屁。試著將肛門與尿道口周圍的肌肉輕輕向上提、向內縮。過程中,請保持臀部、大腿和腹部放鬆,不要憋氣。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骨盆底部有輕微的「提拉」「夾緊」感,像是坐電梯向上升一樣。若無法清楚感受,可嘗試將一隻手指輕輕放在陰道口外側,感受是否有輕微的收縮。
  • 常見錯誤提醒: 最常見的錯誤是使用臀部或大腿的力量,甚至憋氣導致腹部鼓脹。盆底肌的收縮應該是內在且輕微的。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天進行數次,每次嘗試收縮5-10秒,重複10次。重點在於感知與正確發力,而非力量大小。

和緩運動:仰臥骨盆傾斜與盆底肌啟動

  • 起始姿勢: 仰臥,雙膝彎曲,雙腳平放地面,雙手自然置於身體兩側。
  • 動作過程:
    • 呼吸配合: 深吸一口氣,讓腹部輕輕隆起。
    • 動作過程: 緩慢吐氣時,輕輕將下背部貼向地面(想像將肚臍往脊椎方向拉),同時感受骨盆底肌輕柔地向上提、向內收。
  • 感受度提醒: 您的骨盆會輕微地向後方傾斜,下背部會更加貼合地面。重點在於感受到核心肌群(由深層腹橫肌、多裂肌、橫膈膜和盆底肌組成的「天然束腹」)的輕微啟動與盆底肌的提升感,而非用力。
  • 動作過程: 吸氣時,放鬆盆底肌,讓骨盆恢復原位,下背部與地面之間出現自然的空隙。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過度用力導致臀部抬離地面,或是憋氣。動作應輕柔、緩慢,並與呼吸完美配合。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天3-5次,每次10-15下,重點在於建立神經肌肉連結,確保肌筋膜(包覆肌肉、連接身體各部位的結締組織,像一件全身的彈性衣)能順暢工作。

第二階段:低衝擊力活動的漸進(產後6週-12週,或基礎恢復後)

在醫師許可且第一階段的基礎核心練習穩定後,您可以開始引入低衝擊力的活動,如快走、騎固定式腳踏車或游泳。

和緩運動:橋式運動與核心穩定訓練

  • 起始姿勢: 仰臥,雙膝彎曲,雙腳平放地面,雙手自然置於身體兩側。
  • 動作過程:
    • 呼吸配合: 吸氣預備。
    • 動作過程: 吐氣時,啟動您的盆底肌與深層核心肌群,然後從尾椎開始,一節一節地將臀部和下背部抬離地面,直到身體從肩膀到膝蓋呈一直線。避免將臀部抬得過高,導致下背部過度拱起。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臀部肌肉收緊,核心穩定。在抬起時,持續感受盆底肌輕微的收縮。這個動作訓練的是離心收縮(肌肉在拉長時產生張力,就像您緩慢放下重物時肌肉仍在用力),對於跑步時吸收地面衝擊至關重要。
  • 動作過程: 吸氣時,緩慢地一節一節將身體放回地面,最後讓尾椎回到地面。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用下背部或大腿後側肌肉過度發力,導致腰痠。動作應流暢且有控制,而非快速完成。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天2-3次,每次10-15下。

第三階段:循序漸進重返跑步(產後12週以後,或身體準備好後)

在您的身體已經建立了穩固的基礎,並且能夠在日常活動中輕鬆維持核心穩定與盆底肌功能後,才能考慮重返跑步。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漸進」「傾聽身體」

和緩運動:靠牆伏地挺身(強化跑步姿勢與核心連結)

  • 起始姿勢: 面對牆壁站立,距離約一步長,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打開約肩寬,掌心貼牆,高度約在胸前。
  • 動作過程:
    • 呼吸配合: 吸氣時,彎曲手肘,讓身體向牆壁靠近,直到胸部接近牆面。保持身體呈一直線,不要塌腰或聳肩。這時感受您的核心肌群是否依然維持穩定。
    • 動作過程: 吐氣時,啟動核心,用胸部和手臂的力量將身體推回起始位置。
  • 感受度提醒: 您應該感受到胸部和手臂肌肉發力,同時核心保持穩定,防止腰部下塌。這個動作模擬了跑步時軀幹的穩定,並確保在手臂擺動時核心能提供支撐。
  • 常見錯誤提醒: 避免在身體靠近牆壁時,臀部向後翹起或腰部下塌,這表示核心不穩定。全程應保持身體的「木板」姿勢。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天2-3次,每次10-15下。

跑步計畫建議(循序漸進跑走方案):

  • 第1週: 快走20分鐘,其中穿插30秒極慢跑(感受身體輕微彈跳即可),重複5次。
  • 第2週: 快走18分鐘,穿插1分鐘極慢跑,重複5次。
  • 第3週: 快走15分鐘,穿插2分鐘極慢跑,重複5次。
  • 第4週: 快走10分鐘,穿插3分鐘極慢跑,重複5次。
  • 依身體反應調整: 如果過程中出現任何疼痛、漏尿、骨盆壓力或腹直肌分離加劇的感覺,請立即停止並退回上一階段,給身體更多時間恢復。每一次的跑步都應當像「輕輕落地」,而不是「重重踩地」

傾聽身體,專業協助

在重返跑步的過程中,疲勞(Fatigue)、疼痛(Pain)和身體的任何不適都是重要的警訊。請始終將您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台北這樣步調快速的城市裡,許多媽媽們可能因為時間壓力而忽略了身體的訊號。記住,耐心與循序漸進是關鍵。

跑步恢復不僅僅是肌肉力量的問題,也包含著身體對衝擊的適應性(Adaptation)、神經系統對動作模式的重新學習,以及姿勢(Posture)的調整。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核心肌群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肌肉列表索引終極指南。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產後身體的恢復情況更是千差萬別。網路文章的建議固然能提供方向,但它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在重返跑步的過程中遇到任何不適,甚至不確定自己的身體是否已經準備好,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臨床上,我們會運用專業的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技術,例如:針對腹直肌分離的筋膜鬆動術,或是協助盆底肌恢復功能的運動處方。我們也會利用生物力學(Biomechanics)分析您的步態和姿勢,並結合您的日常生活習慣,制定最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幫助您安全、有效、自信地重返跑道。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診所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預約電話: (02) 2717-7600。

官方網站: https://www.ajwkptc.com

LINE@一對一諮詢: 點此加好友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