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運動類/全身性保健資訊
親餵、瓶餵,如何避免媽媽手與肩頸痠痛?
親餵、瓶餵,如何避免媽媽手與肩頸痠痛?
您好!我是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梁鈞嵐物理治療師。在我的物理治療師生涯中,我深知為人父母的喜悅與辛勞,尤其是在親餵或瓶餵寶寶的過程中,許多新手媽媽們(甚至爸爸們)常常會面臨媽媽手與肩頸痠痛的困擾。這不僅影響了育兒品質,更可能讓原本該充滿溫馨的親子時光,被疼痛感所侵蝕。今天,我將從物理治療的專業角度,為您深入解析這些常見問題的成因,並提供安全、可行的自我保健策略,幫助您避免或緩解親餵、瓶餵帶來的身體不適。
親餵、瓶餵,為何容易引發「媽媽手」與「肩頸痠痛」?
許多來找我的媽媽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手腕大拇指側的疼痛,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以及持續性的肩頸痠痛。這些問題並非偶然,而是育兒過程中特定姿勢和重複性動作所導致的「積勞成疾」。
媽媽手(De Quervain's Syndrome,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媽媽手」的醫學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它主要影響的是您手腕大拇指側的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這兩條肌腱位於手腕的「第一伸肌區室」,被一個共同的腱鞘所包覆。當您頻繁地抱起寶寶、親餵時支撐寶寶的頭部、或是瓶餵時長時間握持奶瓶,這些動作都需要大拇指和手腕持續用力且重複操作。
為什麼會痛? 長時間的重複動作會導致肌腱與腱鞘之間的摩擦增加,進而引起肌腱滑膜發炎、腫脹和增厚。當腱鞘內部空間變得狹窄時,肌腱在活動時就會受到擠壓,產生疼痛,尤其是在大拇指翹起或手腕向小指側彎曲時會特別明顯。您可以想像,這就像一條繩子在狹窄的通道中來回摩擦,久了繩子和通道都會受損、發炎。
肩頸痠痛:
肩頸痠痛在育兒生活中更是普遍。在親餵或瓶餵時,您可能習慣性地採取前傾、低頭或聳肩的姿勢,目的是為了更靠近寶寶,或是尋找一個看似舒服的姿勢來支撐。
為什麼會痠? 這些看似「自然」的姿勢,其實讓您的頸部和肩部肌肉長時間處於靜態收縮狀態。例如,過度前傾的頭部姿勢(Forward Head Posture)會使頸部後側的肌群,如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和提肩胛肌(Levator Scapulae),必須承受比平常更大的負擔,以維持頭部的重量。長時間的肌肉負荷會導致肌肉缺血、代謝廢物堆積,進而形成「激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激痛點不僅會產生局部疼痛,還可能引發「轉移痛」,讓您感覺到太陽穴、後腦勺或手臂也有痠痛感。此外,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等胸前肌群的縮短,也可能導致圓肩(Rounded Shoulders),進一步限制肩關節活動,加劇肩頸壓力。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許多來找我的新手媽媽朋友,最常抱怨的就是這種從肩頸一路延伸到手腕的連鎖反應。她們往往因為不忍心吵醒寶寶,而長時間維持著不正確的餵食姿勢,或是過度依賴單側身體支撐,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肌肉骨骼系統的負擔。
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立即改善不適
了解成因後,接下來我將教您幾個簡單易行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幫助您及早發現問題,並在家中進行初步的緩解。
媽媽手自我檢測:芬格斯坦氏測試 (Finkelstein's Test)
這個測試可以幫助您初步判斷手腕大拇指側肌腱是否有發炎現象。
- 起始姿勢: 找一個舒適的坐姿或站姿。
-
動作過程:
- 將您的大拇指彎曲,收攏到手掌心。
- 將其餘四指握住大拇指,輕輕握拳。
- 然後,將您的手腕向小指方向(手掌外側)輕輕下壓或彎曲。
- 呼吸配合: 動作全程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
- 感受度提醒: 如果在手腕向小指側彎曲時,您的手腕大拇指根部(手腕外側)感到明顯疼痛,甚至疼痛感延伸到前臂,這可能表示您有「媽媽手」的傾向。
- 常見錯誤提醒: 不要過度用力下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疼痛應是逐漸增加而非劇烈刺痛。
- 建議次數與頻率: 僅用於檢測,若有疼痛即停止。
媽媽手和緩運動:溫和的肌腱滑動與伸展
這個運動可以幫助減少肌腱與腱鞘的摩擦,並增加手腕活動度。
- 起始姿勢: 找一張有扶手的椅子坐下,將患側前臂輕輕放在扶手上,手掌朝上,手腕放鬆,讓手腕自由懸空。或者,用另一隻手輕輕托住患側前臂。
-
動作過程:
- 大拇指滑動: 慢慢地將大拇指從手掌心伸直,然後再慢慢彎回手掌心,做一個「開合」的動作,盡量讓動作平穩流暢。
- 手腕輕柔伸展: 保持大拇指伸直或輕輕彎曲,將手腕緩慢地向內側(大拇指側)或外側(小指側)輕輕彎曲,感受肌腱的伸展。
- 整體伸展(溫和版芬格斯坦氏測試): 溫和地將大拇指收到掌心,其餘四指握住,然後緩慢地將手腕向小指側彎曲,直到感到輕微拉伸感,維持15-30秒。
- 呼吸配合: 動作時緩慢吸氣,伸展時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到輕微的拉伸感,而非疼痛。如果感到疼痛,請立即停止或減小動作幅度。
-
常見錯誤提醒:
- 過度用力: 勿強行拉扯或過度彎曲手腕,這會加重肌腱負擔。
- 憋氣: 保持呼吸順暢,有助於放鬆肌肉。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個動作重複10-15次,每次伸展維持15-30秒,每日可進行2-3回。
肩頸痠痛和緩運動一:下巴內收運動 (Chin Tuck)
這個運動主要訓練深層頸屈肌(Deep Cervical Flexors),可以幫助改善不良的頭部前傾姿勢,減少上斜方肌的負擔。
- 起始姿勢: 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或平躺在床上,頭部下方墊一個薄枕。
-
動作過程:
- 想像後腦勺有一條線輕輕將您的頭頂往上拉,同時下巴輕輕地向喉嚨方向收縮(做出雙下巴的感覺)。
- 保持眼睛平視前方,感受頸部後方輕微的拉伸感,以及頸前肌群的輕微收縮。
- 維持5-10秒,然後放鬆。
- 呼吸配合: 動作全程保持自然、平穩的呼吸。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頸部後側被拉長,頸前深層肌肉輕微出力,而非頸後肌肉用力或產生褶皺。
-
常見錯誤提醒:
- 低頭: 避免整個頭部向下彎曲,而是像「抽屜」一樣向後平移。
- 聳肩: 肩膀保持放鬆,不要因為用力而聳起。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重複10-15下,每日可進行2-3回。
肩頸痠痛和緩運動二:肩胛骨擠壓運動 (Scapular Squeezes)
這個運動主要強化背部中段的肌肉,如菱形肌(Rhomboids)和中下斜方肌(Middle and Lower Trapezius),有助於改善圓肩和駝背,讓肩胛骨回到正確位置。
- 起始姿勢: 坐姿或站姿,保持脊椎中立,雙臂自然下垂。
-
動作過程:
- 想像您的肩胛骨之間夾著一顆小核桃,試圖用肩胛骨將其「擠碎」。
- 緩慢地將雙側肩胛骨向脊椎方向靠近,同時胸部微微挺起。手臂無需過度用力,主要感受肩胛骨的動作。
- 維持3-5秒,然後緩慢放鬆。
- 呼吸配合: 擠壓肩胛骨時緩慢吸氣,放鬆時緩慢吐氣。
- 感受度提醒: 應感覺到背部中段肌肉的收縮,肩頸保持放鬆。
-
常見錯誤提醒:
- 聳肩: 避免在擠壓肩胛骨時同時聳起肩膀,這會增加頸部壓力。
- 過度挺胸: 避免腰部過度拱起,導致胸椎伸展不足。
- 建議次數與頻率: 每次重複10-15下,每日可進行2-3回。
預防更勝治療:改變育兒習慣,從根源解決問題
除了上述的運動,建立良好的育兒姿勢習慣,從根本上減少身體負擔,才是避免親餵、瓶餵相關疼痛的關鍵。以下是我給您的幾點建議:
- 善用工具輔助: 在親餵或瓶餵時,務必使用哺乳枕或其他靠墊來支撐寶寶,讓寶寶的高度足夠,您無需彎腰或前傾去遷就寶寶。理想的狀況是寶寶被抬高到胸部或您習慣餵食的高度,讓您的手肘、手腕和肩頸都能保持放鬆。
- 變換姿勢: 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餵食。每次餵食時,可以嘗試不同的姿勢,例如橄欖球式抱法、搖籃式抱法、側躺餵法等,分散身體各部位的壓力。
- 核心肌群的穩定: 餵食時,盡量讓您的身體靠近寶寶,使用您的軀幹和核心肌群來穩定身體,而非僅靠手臂和肩頸支撐。您也可以在台北的物理治療所,尋求專業協助來訓練核心肌群,幫助您在育兒時更好地運用身體。
- 短暫休息與伸展: 每隔一段時間,即使只是幾分鐘,也請放下寶寶,做一些簡單的肩頸和手腕伸展,活動一下筋骨。您可以參考上面提到的運動,在餵食間隙進行。
- 注意姿勢對稱: 無論是親餵還是瓶餵,盡量避免長時間只使用單側身體或單一姿勢。例如,如果總是單側抱寶寶,可以嘗試左右手輪流抱,避免單側肌肉過度勞損。
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媽媽手與肩頸痠痛的各種成因與完整的物理治療策略,可以參考我們的『疾病索引列表與文章超連結』終極指南。
總結
親餵與瓶餵是每個新手父母的重要歷程,但伴隨而來的媽媽手和肩頸痠痛,卻可能讓這份甜蜜多了些許不適。透過今天我分享的自我檢測與和緩運動,以及日常姿勢的調整,希望能幫助您有效緩解疼痛,重拾育兒的樂趣。
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文章的建議無法取代專業的一對一評估。如果您嘗試了以上方法仍未改善,或想找到最適合您的根本解決方案,請不要猶豫,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您。臨床上,我們通常會先透過詳盡的問診(例如了解您的餵食頻率、時間、姿勢等)與徒手評估,來判斷問題根源,例如是肌腱炎、激痛點、關節活動度受限,還是整體姿勢失衡所導致,然後再為您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一對一物理治療預約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在乎的事。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陪您一起找回無痛、靈活的身體!
- 診所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 預約電話:(02) 2717-7600
-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 LINE@一對一諮詢:點此加好友
- 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獲取更多即時健康資訊!
本文由 黃博靖 物理治療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 進行醫療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