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 Knee Osteoarthritis

告別卡卡人生!退化性膝關節炎物理治療全攻略,讓你重新享受行動自如的樂趣!

告別膝蓋痛!物理治療助你戰勝退化性膝關節炎,重拾靈活人生!

 

文章導覽:

  • 前言
  • 個案分享
  • 疾病的介紹
  •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 物理治療方式
  • 自我保健運動
  •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 問與答
  • 專業協助
  • 參考資料
  •  

前言

 

你是否經常感到膝蓋卡卡的?上下樓梯、久站或走路時,膝蓋總是隱隱作痛,甚至發出喀喀聲響?天氣變化時,膝蓋的不適感更加明顯,讓你忍不住懷疑:「我的膝蓋是不是退化了?」這些惱人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在作祟。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尤其好發於中老年人。想要擺脫退化性膝關節炎帶來的困擾,物理治療絕對是您不可或缺的好幫手!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我們可以有效地緩解退化性膝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讓你重新享受行動自如的樂趣,遠離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陰影。

 

個案分享

 

王奶奶是一位70歲的退休老師,平時喜歡參加社區的合唱團和園藝活動。然而,近幾年來,她的雙膝開始反覆疼痛,尤其在長時間站立或走路後更加嚴重。上下樓梯對她來說更是苦不堪言,膝蓋常常發出磨擦的聲音,甚至有時會突然「卡住」。這讓王奶奶非常困擾,她害怕因為膝蓋的問題而無法繼續參與喜愛的活動。經朋友介紹,王奶奶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尋求黃博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經過詳細的評估,黃物理治療師診斷王奶奶罹患了退化性膝關節炎。黃物理治療師為王奶奶制定了個人化的物理治療計畫,包括徒手關節鬆動、肌力訓練、平衡訓練以及衛教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物理治療後,王奶奶的膝蓋疼痛明顯減輕,上下樓梯也變得輕鬆許多,更重要的是,她又能夠開心地回到合唱團和花園,重拾彩色人生。

 

疾病的介紹

 

退化性膝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OA)是滑膜關節(synovial joints)最常見的病變之一。它是一種關節軟骨(hyaline articular cartilage)隨著時間逐漸磨損、退化的疾病。健康的關節中,覆蓋在骨頭末端的關節軟骨只有些微的厚度,卻能完美地應付各種活動的需求。然而,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影響下,關節軟骨會逐漸喪失,軟骨下硬骨(subchondral bone)則會出現硬化(sclerosis)和象牙質變性(eburnation),還可能產生骨刺(osteophytes)和軟骨下硬骨囊泡(cyst)。

 

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時被認為是一種「退化性關節疾病」,但現在已知它是一個具有修復與重新塑造能力的過程。退化性膝關節炎主要分為兩種:原發性(primary)與次發性(secondary)。原發性退化性膝關節炎沒有明顯的成因,通常是關節組織本身發生改變所致,多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常侵犯多個關節,並可能出現Heberden氏結節與Bouchard氏結節。次發性退化性膝關節炎則可以追溯到已知的病因,例如關節受傷、韌帶不穩或半月板撕裂等。男性與女性都可能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影響,但關節的分布可能有所不同。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臨床表徵(clinical features)主要包括關節疼痛(pain)、晨間僵硬或休息後僵硬(stiffness)、關節活動受限(limited joint motion)、夜間疼痛(night pain) 和/或關節變形(joint deformity)。患者可能會描述關節有緊繃感或腫脹感(effusion),活動時可能出現關節摩擦聲(crepitus)。在單側關節退化的情況下,對膝蓋施加內翻或外翻壓力可能會引發疼痛。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分級通常依據X光片的變化來判斷,例如關節間隙狹窄、骨刺生成等。然而,放射學的證據與症狀的嚴重程度並不完全相關。即使X光片顯示輕微的退化,患者也可能感到嚴重的疼痛,反之亦然。因此,臨床診斷通常結合患者的症狀、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滑膜關節之一。它主要由股骨(femur)遠端、脛骨(tibia)近端和髕骨(patella)組成。腓骨(fibula)雖然不直接參與膝關節的形成,但其近端與脛骨相連,影響著小腿的整體功能。關節面覆蓋著光滑的關節軟骨,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並吸收衝擊力。在關節囊內,有半月板(meniscus),作為股骨和脛骨之間的緩衝和穩定結構。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韌帶,包括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後十字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和外側副韌帶(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屈曲(flexion)和伸直(extension),在屈曲末端和伸直初期也存在少量的旋轉(rotation)。這些動作的完成依賴於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協同作用。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位於大腿前側,是主要的伸膝肌。當股四頭肌收縮時,會拉動髕骨,通過髕骨肌腱將力量傳遞到脛骨粗隆,使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在站立、走路、跑步、跳躍以及從坐姿站起等日常活動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研究指出,股四頭肌的無力是結構性關節損傷和退化性膝關節炎進展的風險因素。

 

膕繩肌(hamstrings)位於大腿後側,是主要的屈膝肌。當膕繩肌收縮時,會拉動脛骨,使膝關節彎曲。膕繩肌在行走、跑步和跳躍等活動中與股四頭肌協同工作,控制膝關節的運動。小腿後側的腓腸肌(gastrocnemius)也跨越膝關節後方,參與膝關節的屈曲。

 

在活動過程中,膝關節承受著巨大的力量。例如,走路時,膝關節可能承受高達體重三倍的力。這些力量通過關節軟骨和半月板進行傳遞和分散。然而,當關節軟骨因退化性膝關節炎而磨損時,軟骨的保護作用減弱,導致骨骼之間的直接摩擦增加,引起疼痛和炎症。關節的不穩定性、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失衡(例如,股四頭肌和膕繩肌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不良的生物力學模式(例如,內翻或外翻畸形)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加速軟骨的退化和疾病的進展。例如,內翻畸形(膝蓋向內彎曲)會增加膝關節內側的壓力,導致內側關節間室的軟骨更容易磨損。長時間穿高跟鞋也被認為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因此,維持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平衡和力量,以及保持正確的下肢力線,對於預防和控制退化性膝關節炎至關重要。物理治療師會針對這些生物力學和肌動學的異常進行評估和治療,以減輕關節負荷,改善運動功能。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您可以通過觀察以下症狀和進行簡單的動作來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可能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

 

  • 疼痛: 膝蓋是否經常感到疼痛,尤其在活動後或負重時更明顯?休息後疼痛是否能得到緩解?夜間是否會因膝蓋疼痛而醒來?
  •  
  • 僵硬: 早上起床或長時間靜坐後,膝蓋是否感到僵硬,活動一下後是否能緩解?僵硬的時間是否通常少於30分鐘?(這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晨僵時間較長有所不同)
  •  
  • 關節活動受限: 膝蓋是否難以完全伸直或彎曲?
  •  
  • 關節聲響: 活動膝蓋時,是否經常聽到或感覺到喀喀聲、磨擦聲?
  •  
  • 腫脹: 膝蓋是否經常出現腫脹、積液的感覺?
  •  
  • 不穩定感: 是否感覺膝蓋無力,有時會突然「軟腳」或「卡住」?
  •  
  • 功能受限: 上下樓梯、蹲下、跪下或長時間行走是否感到困難或疼痛加劇?
  •  

需要鑑別診斷的其他疾病可能包括:

 

  •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會影響多個關節,晨僵時間較長,可能伴隨全身性症狀。
  •  
  • 痛風性關節炎(Gouty Arthritis): 通常單一關節急性發作,伴隨紅腫熱痛。
  •  
  • 半月板撕裂(Meniscal Tear): 可能有明確的受傷史,疼痛位置較明確在關節線,特定動作會誘發疼痛。
  •  
  • 韌帶扭傷或撕裂(Ligament Sprain or Tear): 通常有外傷史,關節可能不穩定。
  •  
  • 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常見於年輕人或運動員,疼痛位於膝蓋前側,尤其在上下樓梯或久坐後更明顯。
  •  

請注意,以上的自我檢查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診斷。如果您懷疑自己可能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或有任何膝蓋不適的症狀,請務必諮詢骨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準確的診斷和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以下是常見的引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原因:

 

  • 年齡增長: 年齡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下降,長期承受的磨損更容易導致退化。
  •  
  • 遺傳因素: 家族史顯示,某些人可能天生更容易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特定的基因可能影響關節軟骨的結構和功能。
  •  
  • 關節過度使用與重複性微創傷: 長期進行高衝擊性的運動(例如,頻繁的跳躍、跑步等)或重複性的膝關節活動,可能會對關節軟骨造成長期的微小損傷,加速其退化。某些職業,如需要長時間蹲跪或搬運重物的工作,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  
  • 肥胖: 過重的體重會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和退化。體重每增加1公斤,膝關節在行走時承受的壓力就會增加數倍。肥胖還可能與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有關,進一步影響關節健康。
  •  
  • 既往關節損傷: 膝關節曾經受過傷,例如骨折、脫位、韌帶撕裂(尤其是前十字韌帶損傷)、半月板撕裂或手術等,都可能增加日後發生次發性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風險。這些損傷可能會改變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關節軟骨受力不均,加速退化。即使是關節鏡手術,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對關節軟骨造成額外的損傷。
  •  
  • 關節不穩定: 膝關節韌帶鬆弛或肌肉力量不足導致的關節不穩定,會使關節在活動中出現異常的移動和受力,增加軟骨的磨損。
  •  
  • 不良的下肢力線: 膝內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等不良的下肢力線會導致膝關節內外側受力不均,使得壓力集中在某一個關節間室,加速該部位軟骨的退化。
  •  
  • 肌肉無力: 特別是股四頭肌的無力,會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和運動控制,增加關節的負擔,促進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進展。膕繩肌與股四頭肌的肌力不平衡也可能是一個風險因素。
  •  
  • 內科疾病: 一些內科疾病,例如糖尿病、高骨密度 等,可能與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和進展有關。
  •  
  • 不恰當的運動方式或姿勢: 長時間維持不良的姿勢(例如,久坐、翹腳)或進行不恰當的運動(例如,超負荷的深蹲、錯誤的跑步姿勢)都可能對膝關節造成過度的壓力。
  •  
  • 高跟鞋: 長期穿著高跟鞋可能會改變身體的生物力學,增加膝關節的壓力,特別是髕股關節。
  •  

了解這些常見的引發原因,有助於我們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延緩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和進展。

 

物理治療方式

 

物理治療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管理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物理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恢復功能以及提高生活品質। 物理治療的方式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和疾病階段進行調整,通常可以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管理。

 

急性期: 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發炎。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溫和的關節活動(Gentle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s): 在不引起疼痛的範圍內進行輕柔的膝關節活動,例如踝泵運動、小腿滑動等。這有助於維持關節的血液循環,減輕僵硬。預備動作:平躺或坐姿,膝蓋可微彎。動作本身:緩慢地將腳踝向上彎曲(像踩油門),再緩慢地向下彎曲。注意發力:小腿肌肉發力。避免代償:避免大腿或髖部的動作。
    •  
    • 肌肉等長收縮(Isometric Muscle Setting): 在關節不移動的情況下進行肌肉收縮,例如股四頭肌繃緊和放鬆練習。預備動作:坐姿或躺姿,膝蓋伸直或微彎。動作本身:用力繃緊大腿前側的肌肉,感覺髕骨向上移動,維持數秒後放鬆。注意發力:股四頭肌用力收縮。避免代償:避免膝蓋的彎曲或伸直。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軟組織鬆動(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針對膝關節周圍緊張的肌肉(例如,股四頭肌、膕繩肌、小腿肌)進行輕柔的按摩和鬆動,以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物理治療師會運用不同的手技巧法,例如揉捏、滑動等。
    •  
    • 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 如果關節活動受限,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輕柔的徒手技巧來恢復關節的活動度,減輕疼痛。這些技巧針對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進行微小的、有節奏的移動。

 

亞急性期: 疼痛和炎症逐漸減輕,主要目標是恢復關節活動度和開始增強肌肉力量。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主動關節活動(Active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s): 在疼痛允許的範圍內,主動進行膝關節的屈曲和伸直。預備動作:坐姿或站姿,保持身體穩定。動作本身:緩慢地將小腿向上抬起彎曲膝蓋,再緩慢地伸直。注意發力:大腿後側肌肉發力屈膝,大腿前側肌肉發力伸膝。避免代償:避免軀幹的過度晃動或使用慣性。
    •  
    • 低衝擊運動(Low-Impact Exercises): 開始進行對關節壓力較小的運動,例如水中運動(water aerobics)、固定自行車(stationary bike)、橢圓機(elliptical trainer) 等。這些運動有助於提高心肺功能,同時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
    •  
    • 肌力訓練(Strengthening Exercises):
      •  
      • 直抬腿(Straight Leg Raise): 訓練股四頭肌和髖屈肌。預備動作:平躺,一條腿伸直,另一條腿彎曲。動作本身:繃緊伸直的腿的股四頭肌,然後緩慢地將整條腿抬離地面約20-30公分,保持數秒後緩慢放下。注意發力:大腿前側肌肉用力抬起。避免代償:避免軀幹的晃動或骨盆的傾斜。
      •  
      • 靠牆滑動(Wall Slides): 訓練股四頭肌和臀大肌。預備動作:背靠牆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跟離牆約一步距離。動作本身:緩慢地彎曲膝蓋,身體沿著牆壁向下滑動,直到膝蓋彎曲約60-90度,然後再緩慢地滑回起始位置。注意發力:大腿前側和臀部肌肉用力。避免代償:避免膝蓋超過腳尖,保持背部緊貼牆壁。
      •  
      • 坐姿抬小腿(Seated Knee Extension): 主要訓練股四頭肌。預備動作:坐在椅子上,雙腳踩地。動作本身:緩慢地將一條小腿向上抬起伸直,保持數秒後緩慢放下。可以逐漸增加阻力(例如,沙袋)。注意發力:大腿前側肌肉用力伸直膝蓋。避免代償:避免身體的晃動。
      •  
      • 趴姿抬腿(Prone Hamstring Curl): 主要訓練膕繩肌。預備動作:俯臥,雙腿伸直。動作本身:緩慢地將一條小腿向上彎曲,盡可能靠近臀部,保持數秒後緩慢放下。注意發力:大腿後側肌肉用力彎曲膝蓋。避免代償:避免骨盆的抬起或身體的晃動。
      •  
      • 橋式運動(Bridge Exercise): 訓練臀大肌和膕繩肌,間接穩定膝關節。預備動作:平躺,雙膝彎曲,雙腳踩地,與肩同寬。動作本身:收緊臀部肌肉,將臀部抬離地面,直到身體呈一直線,保持數秒後緩慢放下。注意發力:臀部肌肉用力抬起。避免代償:避免腰部的過度伸展。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持續進行軟組織鬆動和關節鬆動術,以進一步改善肌肉彈性和關節活動度。
    • 物理治療師可能會根據評估結果,針對特定的關節活動受限方向進行更精準的鬆動技巧。

慢性期: 主要目標是維持和改善功能,預防復發,並提高生活品質。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持續進行主動關節活動和低衝擊運動。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
    •  
    • 進階肌力訓練(Progressive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在確保動作正確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訓練的負荷(例如,使用彈力帶、啞鈴、訓練器械)和次數。
      •  
      • 弓箭步(Lunges): 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和平衡感。預備動作:站立,雙腳與肩同寬。動作本身:向前跨出一大步,彎曲雙膝,直到前腿的大腿與地面平行,後腿的膝蓋幾乎接觸地面,然後推動前腳跟回到起始位置。注意發力:前腿的股四頭肌和臀部肌肉用力。避免代償:避免前膝超過腳尖,保持軀幹直立。
      •  
      • 階梯運動(Step-Ups): 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和單腿平衡。預備動作:站立在一個穩固的低階梯或踏板前。動作本身:將一隻腳踩上階梯,然後將另一隻腳也抬上去,保持平衡,然後先將後腳放下,再將前腳放下。可以交替雙腿進行。注意發力:踩上階梯的腿的股四頭肌和臀部肌肉用力。避免代償:避免身體的晃動或使用慣性。
      •  
      • 單腿站立(Single Leg Stance): 訓練平衡感和下肢穩定性。預備動作:站立,雙腳與肩同寬。動作本身:緩慢地抬起一條腿,保持身體平衡,盡可能維持長時間。可以嘗試不同的挑戰,例如閉眼或在不平穩的地面上進行。注意發力:站立腿的肌肉協同作用以維持平衡。避免代償:避免身體的晃動或擺動。
    •  
    • 本體感覺訓練(Proprioceptive Training): 練習在不看的情況下感知關節位置和運動的能力,例如平衡板、軟墊上的站立和移動練習 。這有助於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和預防跌倒。
    •  
    • 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 模擬日常活動所需的動作,例如從椅子上站起、模擬上下樓梯的動作等 。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根據患者的需求,持續進行軟組織鬆動和關節鬆動術,以維持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和減輕疼痛。
    •  
    • 物理治療師可能會提供居家自我鬆動的技巧指導。

 

在整個物理治療過程中,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並隨時調整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的療效。同時,物理治療師也會提供詳細的衛教指導,包括疾病的認識、自我保健方法、運動注意事項等,幫助您更好地管理退化性膝關節炎

 

自我保健運動

 

除了在物理治療所接受專業的治療外,您也可以在家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運動,幫助緩解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

  • 伸展運動:
    •  
    • 膕繩肌伸展: 坐姿或站姿,將一條腿向前伸直,腳跟著地,腳尖朝上,身體緩慢向前彎曲,直到感覺大腿後側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重複數次。
    •  
    • 股四頭肌伸展: 站立,一手扶牆或椅背保持平衡,另一手抓住同側腳踝,將腳跟拉向臀部,感覺大腿前側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重複數次。
    •  
    • 小腿肌伸展:
      • 腓腸肌伸展: 面對牆壁,雙手扶牆,一條腿向後伸直,膝蓋伸直,腳跟著地,身體向前傾,直到感覺小腿後側上方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重複數次。
      • 比目魚肌伸展: 動作與腓腸肌伸展類似,但後腿膝蓋微彎,感覺小腿後側下方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重複數次。
  •  
  • 按摩放鬆:
    •  
    • 按摩小球:
      • 足底筋膜放鬆: 坐姿,將按摩小球放在腳底,用腳輕輕滾動按摩小球,重點按摩足弓疼痛的部位,每隻腳按摩2-3分鐘。
      • 小腿肌放鬆: 坐姿,將按摩小球放在小腿後側肌肉下方,用雙手支撐身體,緩慢滾動按摩小球,避開骨頭部位,每條腿按摩2-3分鐘。
      • 大腿肌放鬆: 坐姿,將按摩小球放在大腿前側或後側肌肉下方,用雙手支撐身體,緩慢滾動按摩小球,避開骨頭部位,每條腿按摩2-3分鐘。
    •  
    • 泡棉滾筒:
      • 股四頭肌放鬆: 俯臥,將泡棉滾筒放在大腿前側下方,用雙手支撐身體,緩慢前後滾動,按摩大腿前側肌肉,每條腿滾動30-60秒。
      • 膕繩肌放鬆: 坐姿,將泡棉滾筒放在大腿後側下方,用雙手支撐身體,緩慢前後滾動,按摩大腿後側肌肉,每條腿滾動30-60秒。
      • 髂脛束放鬆: 側躺,將泡棉滾筒放在大腿外側下方(髖關節到膝關節之間),用前方的腳支撐身體,緩慢前後滾動,按摩大腿外側肌肉,每條腿滾動30-60秒。

 

在進行自我保健運動時,請注意動作要輕柔緩慢,不要引起劇烈疼痛。如果感到不適,請立即停止。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採取正確的姿勢、運動和動作模式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恢復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  
  • 站立姿勢:
    • 保持身體挺直,避免駝背。
    • 雙腳平均承重,避免重心過度前傾或後仰 。
    • 膝蓋微彎,不要過度伸直鎖死。
    • 長時間站立時,可以適時變換重心,或找地方稍作休息。
  •  
  • 坐姿:
    • 選擇有靠背的椅子,保持腰部和背部的支撐。
    • 雙腳平放地面,避免翹腳。
    • 膝蓋彎曲約90度,大腿與地面平行。
    •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坐姿,適時起身活動。
  •  
  • 行走:
    • 步伐大小適中,避免跨步過大。
    • 保持身體平衡,避免左右搖晃。
    • 選擇平穩的路面行走,避免在不平的路面或斜坡上長時間行走。
    • 如果需要長時間行走,可以考慮使用拐杖或護膝提供額外支撐।
  •  
  • 上下樓梯:
    • 上樓梯時,盡量使用健康的腿先上,下樓梯時,使用疼痛較輕的腿先下。
    • 可以扶著扶手提供支撐,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 避免一次跨多個階梯。
  •  
  • 彎腰和 lifting(搬運):
    • 彎腰時,保持背部挺直,屈曲膝蓋和髖關節,而不是只彎腰。
    • 搬運重物時,盡量靠近身體,利用腿部力量抬起,避免腰部用力。
    • 避免搬運過重的物品。
    •  
  • 運動選擇:
    • 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例如散步、游泳、水中運動、太極拳、固定自行車等।
    • 避免進行高衝擊性的運動,例如跑步、跳躍、籃球、足球等。
    • 運動前進行充分的熱身,運動後進行適當的緩和伸展。
    • 運動強度和時間應循序漸進,避免過度運動。
    • 注意運動過程中膝蓋的反應,如果感到疼痛加劇,應立即停止。
  •  
  • 避免代償動作: 在進行活動或運動時,要注意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出現不必要的代償動作。例如,在進行股四頭肌訓練時,要確保是股四頭肌在用力,而不是靠髖屈肌或身體的晃動來完成動作。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您如何正確地發力,避免代償。

 

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需要長期的練習和意識。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會針對您的日常活動提供個別化的建議和指導,幫助您養成良好的習慣,減輕膝關節的壓力,促進康復並預防復發。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退化性膝關節炎雖然是一個無法完全逆轉的疾病,但透過積極的物理治療和自我保健,我們可以有效地減輕疼痛、改善功能,並提高生活品質。請記住以下幾點:

  • 早期介入很重要: 如果您出現膝蓋不適的症狀,及早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
  • 運動是良藥: 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的穩定性,並減輕疼痛。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並持之以恆。
  • 體重控制是關鍵: 如果您體重過重或肥胖,減輕體重可以顯著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 保護關節,避免過度使用: 在日常活動中注意保護膝關節,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進行過度負重的活動。
  • 尋求專業協助: 物理治療師可以為您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提供徒手治療、運動指導和衛教,幫助您更好地管理退化性膝關節炎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退化性膝關節炎 #膝關節疼痛 #運動治療 #徒手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

 

問與答

 

  1. 什麼是退化性膝關節炎? 是一種關節軟骨逐漸磨損退化的疾病。
  2. 物理治療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幫助嗎? 可以有效減輕疼痛、改善活動度、增強肌力。
  3. 哪些運動適合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 低衝擊運動如散步、游泳、固定自行車等。
  4. 除了手術,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嗎? 物理治療、藥物治療、輔具使用等都是選項。
  5.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年齡、遺傳、過度使用、肥胖、既往損傷等。
  6. 在家可以如何緩解膝蓋疼痛? 適度休息、冰敷或熱敷、進行輕柔的伸展運動。
  7. 物理治療的頻率和療程需要多久? 因人而異,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狀況評估。

 

專業協助

 

您的膝蓋是否正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別讓疼痛限制您的生活!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擁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團隊,由經驗豐富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領軍,我們提供台北市最專業、最貼心的物理治療服務。我們的物理治療所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配備完善的設備,為您提供全面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包括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等,助您擺脫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困擾,重拾健康活力的生活。

立即聯繫我們,預約您的專業評估!讓我們一起攜手戰勝退化性膝關節炎,重拾行動自如的快樂!

 

參考資料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Kinesiology The Mechanics and Path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David J. [SRG]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3th Netter's concise atlas of orthopaedic anatomy Netter’s Sports Medicine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Sports Injuries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 (4 Volumes)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6th_ TriggerPointManualUpper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elsevier

肌肉相關文章索引

▼ 大腿肌肉
▼ 膝關節與小腿肌肉
▼ 腳踝與足部肌肉
▼ 肩關節肌肉
▼ 上臂肌肉
▼ 前臂肌肉
▼ 手腕與手部肌肉
▼ 頸椎肌肉
▼ 胸椎肌肉
▼ 腰椎肌肉
▼ 骨盆 髖關節
▼ 頭部的肌肉
TOP